cctv7膳鱼养殖技术、鳝鱼为什么会自相残杀?癞蛤蟆养殖是真是假

cctv7膳鱼养殖技术、鳝鱼为什么会自相残杀?

1、cctv7膳鱼养殖技术、鳝鱼为什么会自相残杀?

癞蛤蟆养殖是真是假

2、癞蛤蟆养殖是真是假

亲,这是真的,一个致富的好项目,cctv-7曾经出过这样的节目。过于技术,你得自己琢磨学习了。

土蜂养殖技术(书籍,资料)

3、土蜂养殖技术(书籍,资料)

山蜂是野生经济昆虫。它比家蜂体小,每30只体重仅1克左右,而家蜂10只体重可达1克重。山蜂采集自然界的百花酿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为高级营养补品。山蜂蜜还是一种防病的良药,有补脾胃、润肺、 养肝、解毒之功效。时下,市场售价每500克可达15~20元。一般每养一桶山蜂一年可获蜜25千克左右,如蜂群壮,蜜源好,气候适宜,每群蜂可 产蜜40~50千克。实践证明,山蜂家养是投资少,见效快,不争地,不争肥,无公害,收益大的好项目。

一、山蜂的生活习性 山蜂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的树洞、石缝里,过着群居生活。一般蜂群由6万 只左右组成,稍大的蜂群可达7万只左右。每群蜂由一只蜂王、几万只工蜂 和几百只雄蜂组成。蜂群中蜂王和工蜂是永久性蜂,而雄蜂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出现。山蜂多选择冬季背风、夏季阴凉的地方居住。山蜂的耐寒能力很强,冬季零下35℃~38℃也可安全过冬。夏季气温在35℃时仍能照常工作。 山蜂多采集野生植物的花蜜,很少采集农作物花蜜。山蜂采集花蜜时很勤劳,即使蜜源很少也极力去采集。早春和晚秋的中午,照样飞出工作,一般每年可比家蜂多出巢工作30~45天。

二、蜂桶的制作和放置 接蜂前,应先做好山蜂的窝巢即圆木蜂桶。蜂桶由底桶、继桶、桶底、桶帽 (盖)组成。底桶和继桶可选用长100~120厘米、直径40厘米左右的园木 制成。用凿子掏成空心并清除内部木屑后呈园桶状,桶内壁不宜太光滑。在桶体下方的边缘处,做成一长4厘米,高1厘米的巢门。山区通常选用林 中的自然干枯的空心树,截出所需长度,稍加制做便成蜂桶。制好后,放在 阳光下晒干,并将桶内壁均匀挂蜡,以便山蜂定居后尽快采蜜和造蜡。一般继桶比底桶要长2倍多,也有不分底桶和继桶两者合为一体的。桶底可用比 蜂桶底口面积稍大的园形木板制成。桶底和蜂桶连接处除留巢门外其余部分 应密封好。桶的上口一般不用另加桶盖,直接用树皮或其它木板做成和蜂桶 口大小适中的园锥状桶帽,扣在桶口上即可。园锥桶帽的下缘要长出蜂桶10 厘米左右。外面再加一层草编帘子以防雨水。桶帽与桶口相接处也应密封,帽的内侧也应挂蜡。桶帽、桶、桶底之间应连接固定好。蜂桶做好后,放于房舍附近的背风向阳、后边有树、前面开阔、夏不积水、冬不积雪的地方。放桶时,蜂桶应尽量垫得高些,一般以长颈酒瓶倒立做垫墩,并在桶底垫塑料布防潮。也可用光滑的木杆或其它材料做垫墩,主要是防止鼠、蚂蚁等进入巢门。蜂桶要分散摆放。放置要端正、坚固,以防桶倒蜂逃。清除蜂桶周围的污物、杂物。接蜂前最好将桶帽下面涂少量蜂蜜。

三、接蜂方法 山蜂分群多在春季5月10日至6月2日和秋季7月20日至8月10日进行。接蜂时操作者要戴好蜂帽等保护装备。常用的接蜂方法有巢门接蜂法和结团收捕法。巢门接蜂法:当蜂群分群开始飞成喇叭筒形状时,在1~2分钟内,将涂有蜂蜜的桶帽(或桶盖)用一只手提着。当蜂王出生时,迅速用另一只手或手 握的草把,将蜂王托到桶帽上。手离开后,山蜂很快结团并越结越大。然后 就可把桶帽轻放在蜂桶上。当本群大部分蜂都进入桶后再盖严桶帽并固定好,之后再缩小巢门或关闭巢门,在夜间妥善移动放置好蜂桶。蜂群进桶后 要注意看护,如果桶内安静,可打开巢门,不安静可随时关闭巢门。 结团收捕法:在巢门接蜂未能成功时,蜂王第一次起飞不会飞太远,一般都 落在附近树上、房檐等处结团。此时,接蜂者可搭梯子上去,一手把蜂帽放 在蜂团上方接近蜂团,另一手用草把将蜂团由下向上驱赶,待蜂王和全群蜂在桶帽下面结团,再将桶帽提走,以引蜂入桶。此期如收捕不成功,蜂群就 会向远处迁飞。蜂群远处迁飞时,可用锹或手撒扬小灰(草炭土)或泼水的方法挡住其去路,迫其停留在附近的树上或房檐等处结团,以便再次收捕。此外,在野外发现分蜂群结团在树枝上时,可锯断树枝将蜂团放入蜂桶内,也可将其抖落在面袋里,带回放入蜂桶。发现山蜂群在树窟里时,可在白天量好高度划好记号,晚上将树锯断抬回家养。先锯去上段后锯下段,防止桶倒蜂逃,注意人身安全。在石缝里发现山蜂时,要在其分蜂时用巢门接蜂法或结团收捕法接蜂家养。也可在山上立些空蜂桶,以招引分群蜂居住,当蜂 群住后安静进入正常工作时,可在夜间抬回家养。

四、繁殖分群 山蜂接入蜂桶后,工蜂马上利用蜜囊中的贮蜜营造巢脾、贮蜜,蜂王开始产卵繁殖。繁殖是由蜂王和雄蜂交尾来完成。交尾后,雄蜂因外生殖器脱落而死亡。一只健壮的蜂王,一昼夜可产卵1000~2000粒。山蜂分群,多采用抓王法,即将蜂王放入纱布、窗纱袋里,吊入蜂桶内上方, 等蜂群安定后,再把蜂王从纱布袋里放到蜂桶内。一般每大桶蜂群春季可分成5~6群,秋季又分3~4群。

五、饲养方法

1、早春繁殖的弱小蜂群应进行补饲。补饲应在天黑前进行,每次喂蜂蜜250~500克,连喂2~3天。

2、新招引或越冬后期至早春时期桶内贮蜜不足的蜂群,也要进行补饲。新接的山蜂要一次补足,缺蜜的蜂群要连续补2~3天,一般每天补蜜

1、5~2公斤。补饲时,先将蜜装入盘中,蜜上放秫秸2~3个,之后将盘放进桶中。也可用白糖代替蜜进行补饲,500克糖兑500克开水,凉后补饲。补饲应在 深秋和早春的傍晚进行,以防引起盗蜂。

六、注意事项

1、控制温度:夏季应将蜂桶放置于湿润凉爽、敌害少的地方。如果蜂场周围 没有避阴树林,可临时搭设凉棚防署降温,同时做好防雨工作。入冬前,要将蜂桶周围、桶底、桶帽的缝隙用泥抹严。检查温度时,可用一根长胶管,从巢门插入蜂桶,使上端接近耳部。如果听到桶中呈“嗡嗡”声,表明温度适宜,如听到“唰唰”声,表明温度低,应适当关闭或缩小巢门;如果听到 “呼呼”声,则表明桶内温度过高,应适当扩大巢门或采取其它措施降温。

2、控制分群:立秋前后,蜂群易出现分群现象,当分完两群后,要将再出现 的新蜂王掐死。以培养壮群。

3、严防敌害:山蜂的天敌很多,如田鼠、蚂蚁、蟾蜍、蛇、蜘蛛等,为防其 危害,应在蜂桶周围加设围栏。

4、防药害:蜂桶放置最好远离农田、化工厂、采石场等可能有农药、烟尘等 危害的地方。最好把蜂桶放置在上风头。

5、防逃蜂:有时接蜂回来后,不几天发现蜂都跑了。主要是因为周围环境 不好,有烟味、药味或其它有害气味,或有病菌感染、寄生虫、动物的干扰等。

七、取蜜和取蜡 取蜜从清明节后开始到白露为止。山蜂从植物上采集来的花蜜很稀,经过蜂 的加工酿造,水分才渐渐散发减少,变成较浓的蜜。待载蜜的巢脾达到蜂桶 三分之二以上时,桶内的蜜将近做满,可考虑取蜜。 山蜂酿蜜期一般从清明到白露,生产实践中多数山蜂每年仅在白露前后进行 一次性取蜜。取蜜前用细铁丝在继桶与底桶之间的缝隙间插入,拉断桶内的 蜂蜡,之后将继桶取下放倒,再用铁丝缠上棉花点燃,放在继桶的一端进行 熏烟,待继桶内山蜂飞出即可取蜜。现在多不用烟熏法,而用风吹法。就是 将继桶放倒后,用小型吹风机从一端往另一端吹风,把山蜂吹出即可取蜜。 取蜜时,可将蜜脾混在一起破碎,用1~2层纱布包好控压出蜜。待蜜全部 控压出后,将残剩的巢脾放入热水锅中加热,水蒸发后,再把液体蜂蜡缓慢 倒入盛有少许(半盆)温水的盆里。盆中的温水可对腊进行清理,使蜡中的 杂质沉入水底,腊浮在表面,待水凉后制成固体蜡团。这种蜂腊无杂质,品 质较好。

怎么防止蟾蜍吃蟾蜍皮

4、怎么防止蟾蜍吃蟾蜍皮

一、脱衣药液的配制。一号药液:槟榔20克、茵陈20克、甘草20克、干姜20克,浸泡在冷开水中,24小时后即可使用。二号药液:白芷20克、细辛20克、黄连20克,用冷开水浸泡24小时备用。二、选择蟾蜍。能脱衣的蟾蜍为个体大的老蟾蜍,一般8~10只重约1千克。从外表看,背部疙瘩多、皮肤粗糙、老化程度高,且无光泽。腹部皮肤松弛、粗糙,并且在皮肤表层有许多凸出的黑色斑点。黑色斑点凸出越多越好,用手触摸有明显感觉,这样的蟾蜍3~5天可脱衣。有些大蟾蜍在自然界中已经脱衣,它们皮肤细腻有光泽,看上去很嫩,这些蟾蜍不能用来脱衣,只能用于提取蟾酥。三、提取蟾衣的方法。1.涂一号药后入池。室外建养殖池,最好分割开,一般分为5~10个小池,把能脱衣的蟾蜍在数天内先后放在小池中。入池前,用一根细小的木棒裹上棉球,醮少许一号药液,均匀地从蟾蜍头部擦到尾部,只擦背部中间的中枢神经。2.观察症状。蟾蜍脱衣前有多种症状,只要把握这些症状,就能轻易脱取蟾衣。每天间隔1~2小时观察1次室外池子中蟾蜍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有蟾蜍单独停留,不与其它蟾蜍在一起,而是呆在清静的地方,并且反应迟钝,这种蟾蜍将在不长时间内脱衣。应立即用手抓住,用二号药液涂擦它的嘴,上下部都应擦均匀。然后放入室内池子中等待脱衣。室内池应建在安静的地方,长2米,宽0.6米,高0.4米,可用玻璃围成,也可用砖砌成。池子分为三部分,用来放置不同时间脱衣的蟾蜍。池子底部用水泥抹光,并有一定坡度,始终保持地面潮湿不积水。蟾蜍放入室内池后,脱衣症状会进一步加剧。首先蟾蜍背部弓起,四脚抬起,身体表面像出汗一样潮湿,肚子不时部分鼓起,并用前后爪子用力在自己身上撕。接着,它的嘴一张一合,眼睛一睁一闭,跟人嗑睡时打呵欠一样。这时,蟾蜍脱衣开始。3.脱衣时的操作。蟾蜍脱衣一般先从背部中间自动裂开,然后很快脱下后腿。这时必须用手抓住背部已经脱衣的地方,在装有水的水桶中上下摆动几次,蟾衣大部分都会自动脱下,还有很小的部分可用手轻轻的拿下来。刚提取下来的蟾衣为一小团胶状物,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等待收集整理。4.蟾衣的整理。蟾蜍脱下的蟾衣很少是完整无缺的,必须经过人工的整理和加工。加工的方法是拼补。首先,用少许食用油擦在20cm×20cm玻璃板上,然后将玻璃板放入水中,再把蟾衣轻轻地放在玻璃板上,用镊子拉出蟾衣的基本形状,再把玻璃板和蟾衣一起拿出水面。被蟾蜍或人工弄坏的地方,可用其它蟾衣根据需要补上,整理蟾衣时不能用力过猛。整理好的蟾衣在避光处阴干,八九成干时,轻轻将蟾衣取下夹入书中压平。过几天再取出完全阴干,装入塑料袋,放入说明书待售。|||在蟾蜍脱蟾衣时,把它放在水里,cctv中有准确的报道。参考资料:cctv|||蟾蜍衣采集技术一、蟾蜍脱衣初探及试论用药取衣蟾蜍脱衣是一种其生理现象,即似蛇脱衣一样,脱一次体积长大一些,特别是在连续数天饥饿状态下,它利用启动自我保护维持生命的必需功能--脱壳(也叫脱衣,又叫蟾衣)而自食。但在连续寒冷或干燥环境下,难以脱壳,如此时食物充足,其衣皮长得越厚实,今后一旦遇湿润(如雾、下雨)时,不久脱衣,此衣质量特优。晚上人们在野外有时可见到这种现象,路边草丛中一只蟾蜍正用肢体搔抓自体皮肤,全身鼓胀状,如用手触之感觉滑腻,此正是它自然脱衣的现象。只可惜随着它用肢爪向前推的同时,用嘴去咬住逐步脱下之衣,慢慢地全部吞入肚内吃掉,人们无法得到其衣罢了。所以十分神秘。实际上它与蛇,冷血动物脱衣、脱皮一样道理,并不需要什么药水促其脱衣,如用药促其脱衣,岂非多此一举。因此,蟾蜍脱衣完全是自然生理现象,也是蟾蜍的生长过程中必然现象,属其本能,而非象一些人们所吹虚的发明一种药,发现一个激素或几种药物去促使脱衣不可。如果是药用可促使其脱衣,应当无限制地脱才对,再说如无药物其不会自行脱衣了。但据说用药刺激后,一年中蟾蜍也只脱数衣次,据某院校的发明用药的最先进的方法也仅十多次。我们已证明,蟾类自然脱衣可以人为掌握且得到其基本完整的蟾衣,而且,每隔七天可脱一次衣,美中不足是越往后其衣越薄,药用价值也越低。即使饥饿状态下的蟾蜍可每隔七天左右脱衣一次,大大超过了用药的产衣数。实践证明要连续取衣,经两三次采衣后的蟾蜍一定要用饲料调养后再采,这样可减少死亡率,提高衣量和质量。说到这,可以讲用药刺激打乱了蟾蜍生理现象,反而少脱衣,又损失蟾蜍,并给蟾衣含有不必要的药物后影响疗效。据说有人把用药刺激的取蟾衣方法申请专利,国家批准不批准暂且不论,但单位取衣数不多,这是事实。真伪由实践去检验。但诸位觉得用药的发明者是否缺少一点什么,对蟾蜍生理现象这么肤浅的问题都不甚了解,是否申请得过急了一点?结论可以说不外乎是有点无知和急功近利也。试问用这种手法去“赚“取别人的血汗钱,用得心安理得乎。用一些有毒无毒类药物涂到蟾蜍身上所脱之衣含有杂质,是对服用蟾衣患者负责吗?用我们的方法去采取蟾衣,谁都会恍然大悟的。2000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科学家周正度、南京中医大学教授倪和宪发表了《紧急呼吁--立即停止蟾衣脱衣素的应用和推广》也正是批评用药物取蟾衣的。另有人反映,某人用药物取衣,一个月内用1500多斤蟾蜍只采得几克的蟾衣,可见药物破坏了蟾衣,毫无产量了。|||蟾蜍集约高产天然采衣法技术特点1.不用药,少麻烦,人人业余可捡衣。2.省工、省力、省材料、省时间、随时可收衣。3.成本低、效益高、原料广、产量高、管理数量多。采蟾衣流程:蟾蜍+酒+米泔水+H2O(氢氧化合物:水)请注意:酒是饮料,不是药(见《辞海》)操作要领:(一)原料准备1.用健康无病活蟾蜍,选用个体重75克以上,越大越好。可利用野生资源,也可用人工饲养繁殖的活蟾蜍。蟾蜍品种较多,一般可选用黑眶蜍,中华蟾蜍华西亚种等体形大的品种。2.用自然中性淡水,可用溪、泉、河、井水,PH值

6、8-

7、5间。加入5%米泔水(淘大米之水)。泔水制取浓度为1公斤米泡5公斤,泡20分钟后沥出之泔水。(二)饲养设施1.空房一间,最好是能保温、温度变化小的地下室。不能过份干燥,必要时可喷水,一般室温20℃以上均可,但以23~26℃最佳。室内应有排水道和进水管。2.大水缸或水泥池,口径1米左右,深1米左右若干个(过大换水不便)。3.塑料大盆若干只(配上防逃透气闷盖)、捞网斗、镊子、玻璃板、胸制瓦片若干。也可用水泥池子或水桶等代替塑料盆。(三)工作步骤1.把活蟾蜍倒入大水缸或水泥池内,干养3天,不喂食物,让其排泄肠内污物,剔除瘦弱者。2.第4天把排尽污物的蟾蜍,加入配制泔水,使蟾蜍漂浮,并不让肢体着池底,促其自然运动,不喂食物。12~24小时内不换水。入缸前捞除病弱、瘦小及死亡蟾蜍。促其排泄尽腹内污物,洗净体表污垢,以免污物影响今后蟾衣质量。3.第5天把浸泡后的蟾蜍移入室内,放入塑料脚盆或水桶内,加入自然中性淡水和适量白酒,深度20~30厘米,上加透气盖,不让其逃走。每平方米内可放活蟾蜍1公斤。每隔20~30小时换水一次。容器中放的蟾蜍越多,所产之衣质量越差,也越碎。4.气温在23~25℃到第5天部分蟾蜍开始陆续自然脱衣干水中,第6~7天达到高峰,一般第8天完毕。因蟾蜍在水中无法自己吞吃蟾衣,在水内也吃不了食物。整个过程中不喂食。5.在蟾蜍脱衣期间,每天分数次用捞斗将脱下的漂浮着似紫状蟾衣捞起,放入清水盆内洗掉杂质,然后将洗净的蟾衣挑起凉于瓦片上晒干即可。这是最普通的产品,价格较低。6.如要将蟾衣加工成标本出售,可轻轻地把蟾衣在水中漂散,一手用镊手夹住,另一手用一块玻璃入水中,慢慢移托上去,再慢慢按该只蟾蜍形体拼合一整体形状,后凉干即可,也可移到白纸上拼合成标本。亦可移到塑料膜上,半干时揭下晒干,也可用电熨烫干、烫平,质量更好。价值也高。7.待蟾蜍脱衣后,要把其放归自然环境中,或放在饲养场围养,以备下次用于脱衣。刚脱衣的蟾蜍肢体白嫩干净。如人工建场饲养,必须投喂一些食物,最好在晚上点灯诱让其自然摄食,使其健壮,有利于下次脱衣。如连续脱衣也会脱下来,只是特别薄,质量不如前次,价值更低。8.如有必要制作高质量标本,事先要挑选出体形大的蟾蜍单养于水盆中让其独个脱衣。最好特别一个方格式容器,单个放养,这样脱下之衣不会被扯坏,至少扯坏也小些。因为防止了因混养引起的相互爬、擦、爪破其衣。这样可产特级品蟾衣,整衣率大大提高,不必修补也是可以达到相对完整衣程度。实践证明,温度越低,脱衣期越长,发病越小;温度越高,脱衣时间越短,发病越高。在干燥环境下,蟾蜍不脱或少脱衣,如久不下干雨,周围干燥时也不脱,不过此时若食物充足,今后一旦自然条件有利脱衣时所脱之特厚、质量更好。因此,人为创造条件,也可达到此目的。在自然条件下,每年4~10月份为最佳脱衣期。如通过人工加温,冬季也可进行。提高产衣量要点为使蟾蜍产衣量提高,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1.选择优质蟾蜍。一般首选体重75克以上健壮、活泼、无病伤蟾蜍。剔除病伤、体弱、瘦小蟾蜍。2.选用老皮蟾蜍。用肉眼检查蟾蜍口边、脚趾、腹部皮肤均褚黑色或黑褐者为上,其次选用手感蟾蜍背部特粗糙发硬者。上二者均达到要求,不出5天即可自行脱衣。3.人工促蟾皮肤老化。可把嫩皮肤蟾围养起来,采用干、饿的办法,促其皮肤老练,每天观察一、二次,3~5天后转老,即可用来脱衣。4.消毒防病。把选好或促老练蟾蜍放干净地面或容器内,用漂白粉或消毒灵喷洒消毒,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一遍,这样可清除蟾蜍体外寄生虫或防止皮肤病感染,提高出衣率。消毒液浓度视季节,气温来选择,一般每立方水加漂白粉2|||将蟾蜍放水里,由于它不可以吃水与蟾衣的混合物,因此它褪皮后不吃蟾衣|||哈哈~~看过这方面的报道!!是中央7台讲科技的那个吧不是很记得,你可以关注下!!很详细的!!就是和楼上的差不多,就是把蟾蜍放在水里,让他蜕皮,这样就不吃了,好象记得说蟾蜍是晚上才蜕皮的吧,如果这样就在白天把环境模拟成晚上,如果白天蜕皮就晚上用日光灯了,这个你肯定都知道了这个放水里很有用的,报道证实了的!!选我了,说的这么热心把老底都揭出去了,就知道这些全告诉你了!!!西西!~~|||放在水中!|||听说用一种像牙套一样的东西可以让蟾蜍不吃蟾衣|||把嘴缝上|||放在水里......|||在蟾蜍脱蟾衣时,把它放在水里,脱下来他就不吃了,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了。|||长见识了|||药液:白芷20克、细辛20克、黄连20克,用冷开水浸泡24小时备用。蟾蜍脱衣前有多种症状,只要把握这些症状,就能轻易脱取蟾衣。每天间隔1~2小时观察1次室外池子中蟾蜍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有蟾蜍单独停留,不与其它蟾蜍在一起,而是呆在清静的地方,并且反应迟钝,这种蟾蜍将在不长时间内脱衣。应立即用手抓住,用药液涂擦它的嘴,上下部都应擦均匀,这样它就不吃蟾衣了。然后放入室内池子中等待脱衣。室内池应建在安静的地方,长2米,宽0.6米,高0.4米,可用玻璃围成,也可用砖砌成。池子分为三部分,用来放置不同时间脱衣的蟾蜍。池子底部用水泥抹光,并有一定坡度,始终保持地面潮湿不积水。蟾蜍放入室内池后,脱衣症状会进一步加剧。首先蟾蜍背部弓起,四脚抬起,身体表面像出汗一样潮湿,肚子不时部分鼓起,并用前后爪子用力在自己身上撕。接着,它的嘴一张一合,眼睛一睁一闭,跟人嗑睡时打呵欠一样。蟾蜍脱衣一般先从背部中间自动裂开,然后很快脱下后腿。这时必须用手抓住背部已经脱衣的地方,在装有水的水桶中上下摆动几次,蟾衣大部分都会自动脱下,还有很小的部分可用手轻轻的拿下来。刚提取下来的蟾衣为一小团胶状物,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等待收集整理。|||由于蟾蜍边脱衣边吃衣,所以需要人守候。蟾蜍首先从背中线裂开一缝,然后是头、后脚、前脚、腹部依次脱衣。当它脱完3条腿时,应立即用手把蟾蜍抓起来,轻轻地将蟾衣拉下,同时将其中扒开,把已吃入的衣也一起轻轻拉出,即可得到两个半张的天然蟾衣。

中华蟾蜍种苗哪里供应

5、中华蟾蜍种苗哪里供应

《蟾蜍身上有黄金》

满地都是的癞蛤蟆,能产出怎样神奇的药材?这个连本草纲目上都没有记载的东西,又为什么会卖到每公斤两万五千元的高价?在湖北省的襄阳市的卧龙镇莲花村,在山村里有一家特色的养殖场。这个养殖场里养着的,竟然是在乡间田边处处可见的癞蛤蟆及各种蛙类。蛙类专家沈教授从1963年开始养殖林蛙、青蛙、癞蛤蟆(中华大蟾蜍)。多项专利技术让他在全国很有名气,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从林蛙、蟾蜍身上收集到了,连自然界里都很难找到的珍贵药材,而且,他靠着养蟾蜍、蛙类,每年都能赚上千万!到底蟾蜍、蛙类身上有什么秘密?古稀教授怎么会跑到大山里,来养殖这些蛙类,他又是如何挖掘出这秘密的独特价值的?敬请关注中央电视台近日播出的《蟾蜍、林蛙生金记》。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