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仿生态养殖,大黄鱼养殖技术
1、大黄鱼仿生态养殖
有机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所以要想养殖有机大黄鱼就必须的掌握生态养殖的技术,这对于养殖有机大黄鱼是极为重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机大黄鱼的生态养殖技术吧!
一、仿生态养殖概要
1、池塘条件
2、苗种选择及运输
鱼种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疾畸形且活动能力强。采用活水运输,本地用活水船运输。
3、入池驯化
鱼种入池后都要驯化(主要是食性驯化)一个时期,这在养殖有机大黄鱼中显得尤为重要。
(2)饵料驯化 首选饵料为新鲜低值鱼及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加以粗饲料及添加剂作配合饲料。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也要经过新鲜饵料鱼与饲料混合的一段驯化时间。在饵料驯化阶段主要工作要做:定点(设置投饵台),定时(一般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下午6:00)。还有投饵信号训练,即在投饵前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这阶段分二步走,第一步每天投少量饵料吸引鱼种,使它们习惯结群索食,需一周时间;第二阶段,逐渐增加投饵量至适量(即全天投食是为鱼体总重8%左右)也需一周时间。(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既然为半人工生态养殖,塘内小鱼虾均为有机大黄鱼天然饵料)。食物驯化过程尤要注意的是,鱼种对于饵料鱼的选择及饵料新鲜程度。这个时期主要是让鱼种在较短时期内适应新环境并开口摄食,并不追求鱼种摄食量的提高。
(3)驯化后期 鱼种每天在发出投饵信息后能自然集群至投饵台,这时就要掌握投饵量的多少,以上一次鱼儿摄食情况为基准,且掌握全天总投饵量不超过鱼总重的10%。这时可拆除圈养围网,让鱼种进入全池活动。
4、饵料及投喂
饵料选择要因地适宜,就近首选新鲜低值小鱼(黄鲇、青鲇及小杂鱼)及新鲜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再辅以粗饲料如麦麸及干饲料和添加剂制作成的配合饲料,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以及药物防治。人工养殖有机大黄鱼品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体色,有机大黄鱼本有金黄、桔黄的自然体色,经人工养殖体色变淡,海区有机大黄鱼维持体色主要靠摄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这些饵料中的有效色素成分在肠道中分解消化后会变成为两种物质,一种几乎是无色的,且分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异的维生素,主要提供给各组织以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另一类无法变异的分子仍可维持原有颜色,进入血液循环,沉积于皮下,这类物质才是体组织色素的主要来源。故而,我们本着牧渔生态养殖原则,在人工饵料中适当添加葫萝卜素,以提高池养有机大黄鱼品质。投饵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仿生态养殖的有机大黄鱼另外在塘中可摄取部分天然饵料(即塘中的小鱼虾还有部分害病虾类)。
5、日常管理
在作好四定即定时、定点、定量、定测(检测水温水质)基本工作同时,日常要调节水位及换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对低些,有利于提高池水水温;夏、冬两季要尽可能提高水位。
2、大黄鱼养殖技术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人们欢迎。在此,我们把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
池塘条件
前期管理:清淤和消毒
苗种暂养
池塘养殖
暂养至8月上旬、鱼种规格达5厘米左右时移入池塘中养殖。
饵料投喂
水质管理
越冬期管理
移池11月8日,当水温降至15℃左右时,将大黄鱼移入温室内的水泥池中,水泥池的规格为6米×6米×
1、5米,水深1米。此时,大黄鱼体重50克左右。
管理
养成期管理
移池
换水
投饵
主要投喂新鲜的小杂鱼虾,分别于每日早晨6时、晚18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率5%-10%。
疾病防治
高温期,每隔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水质消毒,预防疾病。
。
3、有机大黄鱼是什么鱼?营养价值高吗?哪里可以买到?
1、有机大黄鱼
有机大黄鱼是指:大网箱 深海养殖技术 圈养的鱼,主要能符合以下标准就能达到有机
选址→
海名威大黄鱼选择亲近外海的水域,杜绝一切污染及生活、工业污染区,保证大黄鱼的品质纯正。
选苗→
海名威大黄鱼一开始就精心挑选优质黄鱼苗,我们从源头开始建立了大黄鱼养殖良好农业技术规范,去除病、残、弱鱼苗,杜绝药残,严格把关鱼苗的品种和质量,从而保证每一条海名威大黄鱼品质优良,口味纯正鲜美。
养殖→
海名威亲水游大黄鱼,必需生长在远离海岸水深大约30-60米的天然海域,采用深水大网箱放养模式。因鱼群活动范围大,逆水游,及生长海域的天然饵料极其丰富,所以海名威大黄鱼的肉质纤维性强,鱼肉蒜瓣状,肉质细嫩鲜美,口感极佳,可与野生大黄鱼相媲美。
管理→
海名威大黄鱼,运用半野生放流养殖技术,全程采用GAP标准品质保证,并运用独创的身份码验证系统给每一条大黄鱼定上自己的身份标码,世界仅此一条。放流大黄鱼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了生死劣汰竞争,甄别淘汰病、残、弱大黄鱼。
捕捞→
在深夜,我们选择最适合的捕捞时间和科学的捕捞方法,从而保证了每条海名威大黄鱼色泽纯正(体表自然金黄色)。
包装→
海名威大黄鱼,在GAP技术规程要求内,采用海水冰鲜保鲜法(新鲜度最高的保鲜方法),创新分秒海水冰鲜原则,在装有低温冷冻库的捕捞船上进行。大黄鱼一离开海面,捕捞工人5秒淘汰处理,5秒重量记录,用碎冰、干冰、冰袋保存,不经过冷冻,保持活鲜原味,留住天然健康。
运输→
海名威大黄鱼,采用"点对点"运输,从生产点直接到销售点,减少中间环节,带着海水活鲜气息迅速起程,运送至世界各地。为了保持大黄鱼的鲜美时刻,整个运输过程中全部采用冰块保鲜保质;海名威大黄鱼包装都是采用特制的外纸箱加内泡沫板结构,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撞击破坏鱼的外形,也保证了大黄鱼的新鲜度。
2,大黄鱼的营养价值高
有机大黄鱼的营养价值
1、 有机大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的人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大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2、 有机大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食用功效有机大黄鱼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全国就两家通过有机大黄鱼认证,一家是福建闽东三洲岛大黄鱼 一家是浙江大陈岛大黄鱼。
4、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
青岛市黄岛区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西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养殖至今已突破6000网箱,养鱼300多万尾,养殖品种有鲈鱼、黑?、大黄鱼、真鲷、黑鲷、红鱼、牙鲆等十多个。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鱼病也相应加重,给养殖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此,1999年我们承担了青岛市有关部门安排的海水鱼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经过一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鱼病的种类和防治
(一)细菌性肠炎:鲈鱼、真鲷、黑鲷鱼苗、成鱼均有发生。
症状:病鱼不摄食,腹部膨胀,轻挤腹部有白浊物流出。解剖发现肠里无食物,肠道脓肿,腹腔有积水。主要发生在8-9月高温期,可引起鱼大批死亡。
2、细菌性突眼病:发生于真鲷。
症状:病鱼一侧或两侧眼部向外突出,严重的眼内出现气泡,眼睛脱落。镜检眼睛发现大量孤菌。
(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1、车轮虫寄生:发生于越冬鲈鱼。
症状:鳃粘液增多,鳃丝颜色变淡、不完整,病鱼体发暗,游动缓慢或失去平衡。镜检鳃丝发现有小型车轮虫。此病可导致鲈鱼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用1ppmcuso4浸泡病鱼30分钟,水温降至1℃时,浓度增加至8ppm。浸泡时同时加白霉素10ppm或氯霉素5ppm。浸泡后症状较轻的陆续恢复正常。
5、市场中常见的海鱼有哪些?
海鱼的品种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鱼、马加鱼、红利鱼等十多种。在餐馆里见的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东星斑等等十余种,这些鱼都属石斑类,但长像相差甚远。东星斑是石斑里的大美女,火红的鱼鳞,带着蓝蓝的小星点,产量不大,因些很名贵,大多在三、五百元一斤。老虎斑身着白色虎皮斑纹,肉质雪白细嫩,吃起来十分美味。还有些斑鱼长得十分丑陋,如北方海鲜餐厅里常说的老板鱼,全身长得参差不齐,实在不堪目睹。但这种鱼不好动,整日爬在水底,眼睛从不滴溜溜乱转,显得很沉稳,因此得名。另外,最常见得的是偏口鱼,也分左口鱼、多宝鱼等。这类鱼身材扁平,也不好看,但在水中游动时如同一只大蝴蝶,姿态很美。海鲜池里最名贵的鱼属苏眉,苏眉分大苏眉、小苏眉,大苏眉体重可达八、九斤一条;小苏眉产量极低,价格每斤可高达600—800元。海鲜餐馆里还可以见得如银枪鱼、沙尖鱼、黄鲫、小黄鱼及银鲳等近海产的小鱼种,这些鱼产量大,多见得的是冰鲜品,价格就很便宜。但它们肉质雪白、细腻,吃起来也十分美味。现在大黄鱼少了,不过据说可以适量捕捞,也因此我们能再次吃到真正鲜活的大黄鱼。一:带鱼不能人工养殖: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极难在小的池塘或者较小海域生存。故现在还没有人工养殖带鱼.带鱼现如今还不可以人工养殖,主要是近海捕捞,由于超量捕捞,存养量已成急剧萎缩的状态。现我国的带鱼主要来自舟山渔场。除了带鱼不能人工养殖以外,以下的一些海鱼也不能人工养殖:主要有鲅鱼,带鱼,偏口,牙片,老板,梭鱼,昌鱼,加吉鱼,鲈鱼,大黄花,小黄花等等.二:平鱼属于海鱼:平鱼,学名鲳,是一种身体扁平的海鱼。因其刺少肉嫩,故很受人们喜爱。平鱼具有海洋鱼的营养特点:富含高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对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鱼类食品。平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镁,对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平鱼属于发物,有慢性疾病和过敏性皮肤病的人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