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大头虾怎么养殖,养殖淡水大闸蟹的技术

淡水大头虾怎么养殖



1、淡水大头虾怎么养殖

有几种方法验明正身的: 1 . 大家有留意虾虾有6条虾须: 1对左右横生, 1对向上及 1对向下。 分辨公母就看向上的虾须较长的是公较短是母 2 . 母虾腹部比公虾大: 母虾如果曾经生过腹部壳片会很大片公的腹部甲片是不会大片的!! 3 . 母虾头部比公虾的头部较圆从上向下看母虾的头部与腹之间有时会发现1个深色"脑袋"... 其实是1个卵巢来的!!! 补充 : 公: 虾身下部较窄, 腹足甲壳较短, 头部顶部较直, 中间两对虾须较长!! 母: 虾身下部较宽, 腹足甲壳较长, 头部顶部较圆, 中间两对虾须较短 , 头部向光时, 可见到卵巢部份有黄或黑色物!! 年龄:1般是看虾的胡须上有1根1根细小的东西 你不看清楚很难知道的 虾的寿命是1-2年 胡须上多1根 就是活了4个月! 依次类推

1、池塘条件。淡水龙虾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水域环境,要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以2000--3300平方米为宜,底部以沙质或硬质土底为好,不能有太多淤泥,池底应有不少于1/5面积的沉水植物。池塘要安装良好的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要设置网罩,防逃、防敌害。池塘中4周放养水草或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其覆盖面积占水面1/3左右,池底布置好足够的隐蔽物,如人工巢穴、石块、瓦片等供虾隐蔽栖息。面积约占地塘面积的1/5。

2、虾苗放养。1定要干塘消毒,除泼洒生石灰外,还要彻底清除塘中的敌害,如鲶、鳅、蛇、鼠等,虾苗放养时间宜在3--5月,选择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虾苗规格2--4厘米,密度为每亩放养800--1000尾。

3、饵料投饲。该虾食性广,喜食小杂鱼、螺蛳、黄豆,也喜食对虾配合饲料。放苗后3天内,投以绞碎的小杂鱼和碎肉为主,以后的1月内投放小杂鱼,下脚肉或人工配合饲料;待长至6--7厘米时,可全部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适量的植物性饵料。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投饲量约占体重的4%--7%,具体的投饲量要根据其摄食情况增减。大部分摄食在黄昏和夜间进行,晚上的投饲量要占全天70%以上。

4、日常管理。池塘水质要经常保持清新,1般每周需换水15--20厘米深,并有足够的溶氧。平时要勤检查,勤巡塘、及时清除池中青苔;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还要注意观察虾的各种活动,摄食等情况,应注意防除敌害。

5、病害防治。该虾自引进我国以来,尚未发现暴发性、流行性疾病,但养殖密度较大时,也需注意病害防治。1是褐斑病。病虾体表甲壳有斑点状黑褐色溃疡,常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防治方法,主要是保持虾池水质良好,定期换水或投放生石灰,每年进行池塘清淤;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损伤虾壳;发现患病时,可用1毫克/千克呋喃西林泼洒治疗,同时,可用10--15毫克/千克茶粕液泼洒,促使虾体蜕壳,修复损坏的甲壳。2是黑鳃病。该病主要由水质污染、霉菌感染所引起的。其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羔,引起鳃萎缩。防治方法是:用2--3毫克/千克呋喃唑酮或漂白粉杀灭,也可用孔雀绿或甲基蓝2毫克/千克全池泼洒。3是纤毛虫病。该病主要为聚缩虫、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虾的体表、附肢、眼和鳃上,较重时可使龙虾烦躁不安,在池边频频游动,防碍摄食,蜕壳和生长。甚至可引起龙虾缺氧窒息死亡。1般可采取灌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洁预防。治疗可用0.40毫克/千克硫酸铜溶液浸洗病龙虾5--6小时,每个疗程连续3--5天。

6、收捕。淡水龙虾放养当年10--11月即可收捕。可采取干塘或围网的方法于傍晚进行1次性捕捞,若要分期分批上市,可采取撒网捕捞。

养殖淡水大闸蟹的技术



2、养殖淡水大闸蟹的技术

首先建池,5-20亩最佳。东西向长方型,沿池4米外开沟,中间可选择性开2-3条沟,深0.70-0.80米,宽4-5米,取出的土作池堤,池堤每0.80米打桩,固定塑料板。全池进水消毒,6天后排干水暴晒1个月,板地撒苦藻子,沟里进水0.50米种殖伊乐藻,每亩投放活螺蛳200斤,肥水,2-3月每亩投放蟹苗500-800只,虾每亩8斤。4月初先杀纤毛虫,每20天全池泼生石灰,3月中旬可少量喂饲料,4月可喂鱼,7月以玉米小麦为主,此时再次投放螺蛳,9月以鱼为主。只能简单的告诉你这些了.。

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中后期晚上游塘为什么



3、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中后期晚上游塘为什么

对虾游塘,是指对虾在水体表层出现缓游、慢游、群游等异常活动的1种现象.     

1、环境变化引起游塘   (1)当高温、低压、暴风、暴雨、台风过后,致使大量藻类死亡,池水突然变清或虾塘浮游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水质恶化。   (2)如阴雨天持续5~7天以上,转晴后阳光猛烈照射下使水1下子浓起来,这种情况也会使对虾产生应激性游塘。   解决方案:   

1、在天气发生变化时,注入新水,提高虾池水位。   

2、在天气急剧变化前,全塘泼洒抗激灵,以免虾的应激反应。雨后,最好泼洒解毒灵,以免雨水当中好多的有害物质影响水的质量。   

3、遇到藻相变动,可泼洒抗激灵,之后再用优加益生菌或活力益水素调节水质,平衡藻相菌相。   

4、使用优质饲料或采用优质添加剂减少对虾的应激性游塘。内服要用迪诺康,肝胆泰乐,黄金多糖,生命元效果最佳。

2、缺氧性游塘   在养殖过程中,当水体溶解氧不足时,对虾便会成群结队的浮游到溶氧较多的水面呼吸氧气,此现象为缺氧性游塘。缺氧造成的游塘现象出现在各养殖阶段,这是由于池塘养殖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池水恶化、水色发绿、发红或变黑,在傍晚下雷阵雨极易发生浮头现象。游池大多发生在凌晨,有时也会在上半夜开始甚至发生在白天,养殖户可根据水质,天气情况而得以确诊。   (1)打开增氧机增氧。   (2)抛洒原子(粒粒氧)氧。   (3)向池内注入新鲜水,并泼洒抗激灵缓解对虾应激。   

3、氨氮、亚硝酸盐、pH值超标引起的游塘   首先解用解毒灵,解除氨氮、亚硝酸盐对对虾的毒害。 之后分析指标升高的原因,针对性处理。   

4、底质恶化引起的游塘   在高密度养虾池养殖中后期,特别是连年养虾又未能彻底清淤的老化虾池,伴着投饵的增多,虾类残饵、粪便和浮游生物尸体不断聚集于池底,导致底质恶化,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指标浓度超标,对虾为了回避恶劣的底质环境而游到水中上层来。此种游塘无明显的规律性,既有群游也有散游,在水面或水中上层都可能存在,严重时会引起对虾大量死亡。   用全效底改片效果特好,因为它是降解型的底改产品。

5、疾病引起的游塘   对虾感染了红体、白斑、烂黑鳃、荧光、纤毛虫等疾病可引起游塘。病虾在行动上表现为在水面做缓慢的游动或狂游,多单游不成群,人们刺激时多反应迟钝,有时在水面打转或不定向的上下游动,有时侧卧池边浅水处,最明显的特征是游塘对虾往往在体表、鳃丝、肝胰脏、肠胃等组织出现各种典型病理特征。碰到此种情况是病虾暴发的前兆,应紧密观察,仔细检查病虾,确诊后对症下药,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6、营养性游塘   剖析与诊断:由于水体饵料缺乏或投料不够而导致对虾摄食量不足。饥饿引起的游塘,主要出现在养殖前期或中后期。养殖前期虾苗较小,不能摄食颗粒较大的配合饲料,基本以水中浮游生物为主。尤其在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饵料生物不能满足对虾的摄食需要。养殖中后期,养殖者往往对对虾存塘量和投饵量估算偏差较大,致使饵料投放不足,不能满足对虾的正常摄食和生长需求,导致对虾因饥饿而游塘。诊断方法:这类游塘现象具有明显的群游性,沿池边绕池环游。检查对虾肠内食物缺乏,机体没有出现病变,当池边投些饵料,即有许多虾停下进行摄食。   (1)放苗前10天左右,用活肥或者肥水旺肥水,保证虾苗下塘时有充足的基础饵料   (2)虾苗下池后,如密度较大,还应适当投喂高档饵料﹙如虾片、BP等﹚,经过1周虾苗适应以后,以投喂破碎料小料为主,这时宜带水全池泼洒,保证虾苗能得到充足的饵料.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对虾的个体大小、天气变化的情况、水质和底质的条件、对虾的健康状况、生理情况、对虾实际摄食量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做到科学、合理投饵.   (3)当出现饥饿游塘,应增加投饵量,并在饲料中添加高稳维西和黄金多糖,并适量换水。   

7、生理性游塘   每逢农历当月初1和十5,月圆月缺,潮汐潮涨时,对虾会随着潮汐的变化规律而活动频繁。这种游塘不是很强烈,具有1定的周期性和习惯性,同时出现集中脱壳现象。此类游塘属于生理性游塘,1般无害,但正处于脱壳期时,应防止因溶解氧不足致使对虾发病,另外建议此期间禁忌消毒、杀虫、施肥等。   解决方案:﹙1﹚在游池时,排水20厘米以上,后再加水10厘米,同时停止投饵,并泼洒应激硬壳灵,促进对虾同步脱壳,促进其生长; ﹙2﹚开动增氧机或抛洒原子氧。

淡水螃蟹养殖水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会有什么疾病?



4、淡水螃蟹养殖水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会有什么疾病?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善水质,优化蟹的生存环境   

1、池塘水深度。池塘水的深度总的要求是“春浅、夏满、秋勤、冬深”为标准。秋天水温仍然较高,池塘应加满水,平均水深1.2m(深处1.5m,浅处1.0m),此期应每7-10天换水1次,并保持水位稳定,以减少螃蟹逃逸和洞蟹的形成。   

2、优化水质。秋季、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cm以上。改善水质方法很多。例如每10天每亩池水施用生石灰15kg,以增加水体钙质的需要,同时生石灰也可杀死水体中1些病菌,增加水中氧气的作用。   

3、增加池塘中水生植物覆盖面。在养蟹水域中,尤其是养蟹多年的池塘,水生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养殖好蟹,必须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放养浮萍等水生植物,要使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养蟹池总面积的60%-70%。水生植物对养好蟹有很多益处。(1)能吸收蟹的排泄物质及剩余残饵在水中产生的养分和氨气,水草本身在阳光下放出氧气,这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2)隐蔽作用。螃蟹可躲藏在水草覆盖面下蜕壳,以防水老鼠伤害。(3)有较好抗病毒和抑制病菌作用。(4)遮荫作用,秋季有时气温还较高,螃蟹可躲在水草下面进行正常摄食、蜕壳。(5)防逃作用:秋季因螃蟹成熟会出现生殖洄游逃逸,但蟹池中栽植水草,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模拟天然生态环境,螃蟹会很少逃逸。   

2、投足饵料   秋季螃蟹生长最快,蟹体需要营养也多。此期饵料配备要求做到精、粗结合,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可利用的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及蚌肉、鱼粉等;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河蟹全价颗粒饵料。各种动、植物性饵料都应切成片或块,投放到水草的浅水区,日投饵量为塘存蟹量的5%左右,每天投饵2次,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70%。对吃不完的残饵,要立即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3、严防逃逸   “秋分”后池塘螃蟹活动较为频繁。防逃措施:(1)种植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2)及时捕捞出售性成熟蟹。每年霜降前后,1批2龄河蟹性腺成熟,表现为背壳呈墨绿色,雄蟹熬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4周有小黑毛,此时蟹体内渗透压的淡水环境而要逃逸,或在越冬前后自然死亡,给养殖经济带来损失,因此应及时捕捞出售。(3)加强管理,每天夜间及清晨要有专人巡塘,同时对已破损的防逃设施要及时修补。   

4、注意防病   螃蟹的主要病害有纤毛虫病、黑鳃病。防治方法:

1、注意控制水温,防止发生感冒和消化不良。秋天的昼夜温度差别大,水温变化也大,河蟹常因不适应环境而感冒,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导致死亡。为此,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能大于2℃,同时,水面要长些水葫芦、绿萍等覆盖的水生植物(不大于水面1/2)。天气剧变时要加深水位,最好达1.2m深。饲料配方要改变,不喂或少喂小麦、玉米、菜饼等难以消化的植物性饵料,而以动物性高蛋白质饲料为主,如蚯蚓、蚌肉、田螺等,既利蟹催肥,又防消化不良。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饵料随之减少。

2、每7-10天,全池泼洒0.5ppm强氯精液消毒水体,平时在蟹饵料中添加土霉素,脱壳素等,防止蟹病的发生。当发生纤毛虫病时,可每亩每米水深泼洒1kg蟹安。1旦发现死蟹,应捞出将其深埋,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另外采用人工捕捉、器械捕杀、药物毒杀等方法清除蟹塘出现的老鼠、水蛇、有害飞鸟等敌害。   

2、池塘中溶氧的重要性   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研究资料,鱼类在溶氧3mg/L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mg/L时增大1倍,生长在溶氧7mg/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L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L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L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大值。同时,水中氨氮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在缺氧的情况下,氨就会积累,当达到1定浓度时,就会使养殖对象中毒,摄食减少,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死亡。当养殖密度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3、微管增氧设施的安装   主要有3种方式:   

1、高压充气增氧。每6-10亩设1台2.2千瓦空气增氧机,4月份在池底铺设内径1.5cm、管身布满微孔的纳米软管,用石块等重物固定不让其上浮,软管离池底10cm,管距10-15m,每条软管两端与空气增氧机出气口相连。   

2、低压充气增氧。每30亩设置1台3千瓦空气增氧机,适宜水深1.2m,要求池底平坦。主管空气增氧机,适宜水深1.2m,要求池底平坦。主管道采用PVC等塑料管,内径在6cm以上,支管道内径1cm,长度不超过35m,用钢筋水平固定,管道设置高低相差不能超过10cm,支管与支管之间相距8-10m。   

3、配套增氧。高产养殖水面,在池塘对角各按装1台水车式增氧机,再配套微管增氧,同时开机,使池水形成微循环,增氧效果更好。   

4、使用方法   4-5月份在阴雨天半夜开机增氧,6-10月份每天傍晚开机至第2天早上太阳出来后1小时结束,遇连续阴雨天和低气压天气增加开机时间。   成蟹养殖池塘的条件:   交通方便,环境安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底平整,池埂坡比1:2.5—3。   防逃设施:   主要有水泥砖墙、钙塑板围栏、聚乙烯网片围栏3种形式。目前普遍采用钙塑围栏,将钙塑板沿埂4周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间隔1米用木桩固定。   杀菌消毒清塘:   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蟹池里宜种的水草:   养殖1塘蟹,首先要种好1塘草,水草是河蟹喜爱吃的天然饵料之1,又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河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种水草的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70%以上,主要品种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轮叶黑藻、伊乐藻以移栽、扦插为主,苦草以播种方式种植。   蟹池里宜投放螺丝:   螺丝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之1,又能净化水质。在蟹种放养前和市场和和,每亩投放鲜活螺丝300—500公斤,以培育河蟹的基础饵料。   蟹种的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无伤、行动敏捷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为宜。   蟹池合理放养:   1般蟹种放养要做到“3适”“1暂养”,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蟹种放养密度,1般每亩为500—600只左右,这样使河蟹有1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1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放养规格以每公斤100—200只为宜,规格过大,每第1次蜕壳困难,损伤较重;规格过小,则生长基数不大,影响上市规格。蟹种“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需先在池中设置1块“暂养区”,其暂养时间长短,应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暂养面积是放养面积的1/5左右。   科学合理投饵料:   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在饵料投喂上,严格实行“4定4看”的科学投饵方法,掌握“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1般占河蟹体重的3—4%,并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品种是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以后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的精饲料量,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饵,多投青粗饲料,如水草、南瓜、马铃薯等,进入养殖后期,为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应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   蟹池水质的控制:   1般水深保持在0.6—0.8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1.2米。水质调节侧重于3个方面:1是勤换新水,1般7—10天换1次水,高温时每天注水10—20厘米,3天换1次水。2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1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主要采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浇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在10—15公斤左右。3是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每亩用量3—5公斤,全池泼浇,以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管理的方法?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要求总的来说要“肥、活、嫩、爽”,具体达到:溶蟹氧5mg/L以上,PH7.5—7.

8、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1mg/L以下。因此,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1是注换新水。由于前期施肥,培育活饵料,池水较浓,1期仔蟹以后,改投人工饲料,不需要较肥的水质,因此必须及时注换新水来进行调节。前期1般5天左右加水1次,每次提高3-5厘米。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25%左右。6月份以后,气温升高,水位应逐渐加深,7月份以后,保持水位1.2-1.5米。2是施用生石灰。除坚持注换新水外,还要不定期地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1般1个月左右(视水体肥度而定),施用生石灰1次,亩用量10公斤(1米水深),化水全池泼浇,施用时应避开幼蟹蜕壳期。3是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能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水体肥度,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水质较肥的塘口10天至半个月施用1次,用量为每亩2-3公斤(PSB或EM原露),水质清瘦的塘口,1月施用1次即可。施用微生态制剂时,不可同时施用消毒剂如漂白粉、生石灰等,以免降低效果。   防止水质过浓可采取:   1是注换新水,2是使用生石灰,3是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方法同前所述。但应适当控制加水次数,因注水会促进幼蟹蜕壳,除前期需勤加水,促进生长外,中后期要减少加水频率,可采取先排水,1次加足的办法。   

6、蟹种的捕捞方法?   蟹种的捕捞方法有两种,1种是地笼捕捉,另1种是采用水花生打堆,用网具在水花生下方抄捕,1般两种方法同时进行,1个月内可基本捕尽。   

7、成蟹养殖的主要方式   常州地区成蟹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湖泊网围养殖、稻田养殖3种形式。   

1、池塘养殖。池塘养成蟹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河蟹养殖形式,它的特点是可人工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经济效益可观。池塘养蟹的养殖方式又可分为2种,1是单养,2是混养。单养即单养河蟹,只放蟹种,不放养鱼、虾等其它养殖品种。1般亩产成蟹50-75公斤;混养即以河蟹为主,混套养青虾、鳜鱼等鱼类,1般亩产河蟹60公斤左右,青虾20-30公斤、鱼类80-100公斤。近年来,常州地区池塘养蟹大多采用后1种形式,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的蟹池“631”模式(即亩产河蟹60公斤、青虾30公斤、优质鱼类100公斤、亩效益2000元的养殖新技术),成效显著。   

2、湖泊网围养殖。湖泊网围养蟹是在网围养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蟹养殖方法,其技术内容主要是:在湖泊中选择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水位适中的1片水域,用网片加竹桩固定,网栏成长方形或正方形1定的面积(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根据河蟹的生长要求,种植水草、移殖螺蛳、投喂饲料,精心饲养管理。这种养蟹方式由于湖泊水体流动性大,水质好,河蟹活动范围广,天然饵料丰富,生产的河蟹1般规格大、品质好。   

3、稻田养殖。利用稻田饲养成蟹,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使稻禾和河蟹在同1环境中共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病害,提高稻谷、河蟹商品质量和种养经济效益的目的。稻田养蟹只需在田间开挖养殖沟,在稻田4周建好防逃设施即可养殖,饲养管理措施同池塘养蟹。   

8、如何营造池塘养蟹生态环境?   1是种植水草。水草除了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外,还可吸收氨氮净化水质,以及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还是河蟹蜕壳生长最佳的隐避场所,因此,必须种植水草。沉水植物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苦草等,挺水植物种植茭白、茨菇等,浮叶植物移殖菱藕、水花生等。水草种植面积1般占水面的50-60%。2是移殖螺蛳。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活饵料,同时,螺蛳的滤食作用又直接降低了水体肥度,净化作用明显。1般每亩池塘投放螺蛳300-500公斤,投放时间在清明前后。3是施用微生态制剂。PSB(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H2S等有害物质,经常使用,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效果明显。亩用量1般为1-1.5公斤(1米水深)。   

9、怎样选购优质蟹种?   选购蟹种应注意:1是看水系。首选长江水系蟹种,根据长江水系河蟹主要特征进行选择。2是看亲本。要求用于繁殖的亲本蟹个体重量雄蟹175克以上,雌蟹125克以上。3是看蟹种是否性早熟。性早熟蟹种应剔除。4是看培育蟹种的水域。应为淡水,有盐度的水培育的蟹种,性腺有早熟趋势,影响长成规格。5是看体质。应肢体完整,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规格整齐(每公斤100-200只)。6是要早购早放,运输得当,切忌酷热或严寒时购运蟹种。   1

0、池塘生态养蟹的放养模式?   池塘生态养蟹,就是根据池塘生态位原理,通过种植水草、移殖螺蛳等技术措施培植资源,人工营造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结合河蟹、青虾、鳜鱼、花白鲢等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河蟹及套养品种放养量,建立复合型的池塘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达到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目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放养模式是:亩放自育蟹种600-800只(平均规格100-160只/公斤)、青虾种10公斤、鳜鱼种30-40尾(体长5厘米以上)、花白鲢20尾(每尾3-4两,比例各半)、异育银鲫、细鳞斜颌鲴、花鱼骨等大规格鱼种8-10公斤。可亩产成蟹60公斤(平均规格每只150克以上)、青虾30公斤、鳜鱼等优质鱼类100公斤,亩效益2000元以上。   1

1、成蟹养殖如何科学投喂饲料?   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河蟹的整个生长阶段,1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螺蛳等饵料生物,但大部分还要依*人工投喂。   在饲料的品种上,有植物性、动物性和配合饲料3大类。植物性饲料有豆粕、玉米、小麦、地瓜、南瓜、水草、旱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鱼粉、螺蚬、河蚌、蚕蛹等;配合饲料是采取科学配方将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等添加剂加工制成的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河蟹长势好、投喂方便、饵料系数低、便于存放等特点,目前成蟹养殖大都投喂颗粒饲料。   颗粒饲料投喂应根据河蟹不同的生长阶段,确定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开春以后至6月底之前,这个阶段为河蟹的适宜生长期,必须加强营养,要求投喂粗蛋白36-38%的颗粒饲料;高温期由于水温较高、闷热天气较多,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新陈代谢,只要求投喂粗蛋白32%左右的颗粒饲料,同时搭配水草、南瓜等青饲料;高温以后(8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水温逐步回落,河蟹进入第2个生长高峰期,这个阶段必须投足投好饲料,要求投喂粗蛋白35%以上含量的颗粒饲料,同时,投喂的数量1定要达到河蟹摄食需求。   每天的投饵量要根据月、日投饵计划和河蟹吃食情况而定,具体做到“4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在季节方面,2-3月份,天气较冷,河蟹摄食量少,可用颗粒饲料或鲜活小杂鱼开食。清明以后,水温逐渐升高,可按河蟹体重的5-6%投喂颗粒饲料,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有时气压偏低,往往影响河蟹正常吃食,正常天气按河蟹体重的3-5%投喂即可。白露以后河蟹趋于性成熟,应加大投喂量积累营养;在天气方面,晴朗天气应多投,阴雨天少投,闷热天不投,以免饲料腐烂变质败坏水质;在水质方面,水质清新可多投,水质较肥应少投;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蟹的活动情况,同时,每塘搭建1-2个1平方米左右的食台,沉于水下30-40厘米,每日于食台上投放饲料,用于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如食台上投喂的饲料很快吃完,可适当增加投喂量,反之则减少;在投喂时间上,因河蟹白天隐蔽在水草丛下阴暗地方,黄昏以后才出来觅食,因此投喂时间应在傍晚。投饵方法1般全池散投,池边坡面浅水处应适当多投。水温15℃左右,隔日投喂1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1次。   1

2、成蟹养殖池如何合理调控水质?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溶氧充足、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池水的水温、溶解氧、PH、硫化氮、氨氮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均对河蟹的栖息和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获得较高的养殖效果,很重要的1条就是要使水质适合河蟹的生长需要,对不适宜的水质进行改良和调节。河蟹对水质的要求是:溶解氧每升池水含5毫克以上,氨态氮0.1毫克以内,PH7.5-8.5,透明度60厘米以上,根据这些要求,可采取以下综合调节方法。   (1)彻底清塘。冬春季清塘时,不光要用药物彻底消毒,而且要清除过多淤泥,因淤泥中存在过多的有机质,在溶氧缺乏时,引起水质、底质恶化,产生硫化氢、氨、沼气等有害物质危害河蟹,因此在放养前1定要消除过多淤泥(只可留淤3-5厘米,用于栽培水草)。   (2)栽培水草。除为河蟹长期提供青绿饲料外,水草可以吸收水体肥度而净化水质,并且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温季节还能降低局部水温。栽培水草的方法,1般是将伊乐灌切茎分段进行栽插,行间距3×4米。   (3)放养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等鱼类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进而降低池水浓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4)注换新水。注换新水对保持良好水质、补充溶氧起到较大作用,根据天气、温度、水位、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春季1般每半月注换水1次,每次注换1/5-1/4。夏季温度较高,每周注换水1次,每次加深10厘米左右。此外,当池水透明度低于50厘米时,应勤换水。河蟹摄食明显下降,白天都离水乱爬或葡伏于水草表面,表明水质变坏,应立即注入新水或换水。在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大量分解的情况下,要勤换水,或久旱不雨,水质老化时,也要勤换水。换水的原则是先排后灌或边排边灌。   (5)泼洒生石灰。在池塘养蟹中,生石灰有杀灭过剩的浮游生物、降低水体肥度、调节PH、提高水体透明度等功能,还有补充河蟹生长发育需要的钙以及防病作用。1般每月施用1次,每亩每米水深10-15公斤,化水全池泼浇。   (6)施用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PSB)、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进而降低水体肥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每次每亩每米水深使用光合细菌溶液或EM原露1-1.5公斤,用水稀释全池泼洒,不可与生石灰、消毒剂同时使用,以免降低效果,如需使用,应间隔1星期。   1

3、促进河蟹蜕壳的措施有哪些?   河蟹的生长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因此,促进河蟹蜕壳在河蟹养殖生产中至关重要。   (1)保持良好水质。保持水质不被污染,应清爽,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7.5-8.5之间,水体透明度60厘米以上。同时,在河蟹蜕壳之前注冲新水可刺激河蟹蜕壳。   (2)保持水草覆盖面。水草表面和水草丛中,是河蟹蜕壳的最佳场所,为保护和促进河蟹蜕壳,河蟹养殖池应保持水草覆盖面积达50-60%。   (3)保持优质饵料。蟹体生长除了需要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外,蜕壳还需大量的钙、磷、铁等营养元素和蜕壳素等,因此,在饵料中要富含这些营养成分,保持饲料质量,才能确保河蟹正常蜕壳。   (4)积极预防疾病。池塘养蟹1般密度较高,因此容易滋生疾病,1旦生病,就不能顺利蜕壳,应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1是及时捞取残渣剩饵,保持池塘清洁;2是不投霉变饲料;3是经常使用消毒剂杀灭病原生物;4是发现死蟹及时掩埋,切断传染途径。   1

4、如何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   做好河蟹病害预防工作,减少病害发生是提高河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由于河蟹生活在水中,活动不易察觉,1旦生病,诊断困难,治疗也比较麻烦,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只有认真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法,才能减少和控制疾病发生。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重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又要重视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实行健康养殖,提高河蟹肌体抗病力。只有采取全面综合的防病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改善池塘生态条件。根据河蟹的生态习性,营造1个适合河蟹生长的水体环境,实行健康养殖,是做好河蟹病害预防工作的1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彻底清塘。冬春干塘时,抽干池水,爆晒20-30天,然后每亩用200-250公斤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浇,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菌;第2是种植水草、移殖螺蛳。净化水质,防止水质、底质恶化;第3是定期水体消毒。方法有生石灰、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等消毒药,化水全池泼浇;第4是定期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等微生态制剂。通过使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达到调节水质、改善底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2)放养健康蟹种。1是尽可能放养自育蟹种。从外地购进蟹种,应严格把关,尽量避免带入病原体。首先要对引种地的疫情有清楚的了解,不能从病情严重的地区引种;其次要严格挑选,剔除伤、残、病蟹,应选择肢体完整、活动能力强的蟹种进行放养;2是蟹种消毒。常用消毒药物有高锰酸钾、食盐等,消毒方法是药物浸泡,浸泡浓度、时间为8ppm高锰酸钾溶液,4%食盐水溶液,浸泡5-10分钟。   (3)积极药物预防。除做好放养前的蟹体消毒外,定期投喂药饵,效果较好。因为大多数蟹病流行都有1定的季节性,掌握发病规律,及时准确地在蟹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可有效增强河蟹的抗病力。饲料中添加的药物有: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抑制病菌和杀灭病菌的抗微生物药等。将药物和饲料充分搅拌,制成颗粒状药饵,投喂5天1疗程。外用药物有: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等,用水稀释,全池泼浇。   1

5、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1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亦有人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3角膜肿胀,胃肠无食。此病对河蟹危害极大,发病较快,死亡率也高,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2龄蟹,当年1龄蟹发病率较低。   (2)预防与治疗方法 切实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治疗上采取外泼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   1

6、河蟹黑鳃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预防与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

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浆,水体终浓度为10-20毫克/升;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治疗时可用生石灰浆连续全池泼洒2次,水体终浓度为20毫克/升。   1

7、河蟹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因河蟹足步尖端受损后被1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质。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他病菌或真菌感染。本病除了在中华绒螯蟹上有发现外,在其他蟹(如拟石蟹、宽足拟石蟹、黄道蟹等)上也有发现。   (2)预防和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有发病预兆时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15-20毫克/升。

2、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

3、发病池用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添加量为1-2克/千克饲料,连续3-5天为1个疗程。

4、重病蟹要立即捞除,以防疾病蔓延。   1

8、河蟹烂肢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的起因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2)预防与治疗方法

1、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勿使河蟹受伤,以免被细菌感染。

2、放养前将河蟹置于浓度为8ppm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浴数分钟,可防止此病的发生。

3、发病后可用土霉素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0.5毫克/升,可控制此病的蔓延。此外,可用生石灰浆连续泼洒2-3次,水体终浓度为15-20毫克/升。   1

9、河蟹水肿病的防治   (1)症状及危害 病蟹伏/pre> 赞同 33 | 评论。

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中后期晚上游塘为什么



5、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中后期晚上游塘为什么

对虾游塘,是指对虾在水体表层出现缓游、慢游、群游等异常活动的1种现象.     

1、环境变化引起游塘   (1)当高温、低压、暴风、暴雨、台风过后,致使大量藻类死亡,池水突然变清或虾塘浮游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水质恶化。   (2)如阴雨天持续5~7天以上,转晴后阳光猛烈照射下使水1下子浓起来,这种情况也会使对虾产生应激性游塘。   解决方案:   

1、在天气发生变化时,注入新水,提高虾池水位。   

2、在天气急剧变化前,全塘泼洒抗激灵,以免虾的应激反应。雨后,最好泼洒解毒灵,以免雨水当中好多的有害物质影响水的质量。   

3、遇到藻相变动,可泼洒抗激灵,之后再用优加益生菌或活力益水素调节水质,平衡藻相菌相。   

4、使用优质饲料或采用优质添加剂减少对虾的应激性游塘。内服要用迪诺康,肝胆泰乐,黄金多糖,生命元效果最佳。

2、缺氧性游塘   在养殖过程中,当水体溶解氧不足时,对虾便会成群结队的浮游到溶氧较多的水面呼吸氧气,此现象为缺氧性游塘。缺氧造成的游塘现象出现在各养殖阶段,这是由于池塘养殖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池水恶化、水色发绿、发红或变黑,在傍晚下雷阵雨极易发生浮头现象。游池大多发生在凌晨,有时也会在上半夜开始甚至发生在白天,养殖户可根据水质,天气情况而得以确诊。   (1)打开增氧机增氧。   (2)抛洒原子(粒粒氧)氧。   (3)向池内注入新鲜水,并泼洒抗激灵缓解对虾应激。   

3、氨氮、亚硝酸盐、pH值超标引起的游塘   首先解用解毒灵,解除氨氮、亚硝酸盐对对虾的毒害。 之后分析指标升高的原因,针对性处理。   

4、底质恶化引起的游塘   在高密度养虾池养殖中后期,特别是连年养虾又未能彻底清淤的老化虾池,伴着投饵的增多,虾类残饵、粪便和浮游生物尸体不断聚集于池底,导致底质恶化,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指标浓度超标,对虾为了回避恶劣的底质环境而游到水中上层来。此种游塘无明显的规律性,既有群游也有散游,在水面或水中上层都可能存在,严重时会引起对虾大量死亡。   用全效底改片效果特好,因为它是降解型的底改产品。

5、疾病引起的游塘   对虾感染了红体、白斑、烂黑鳃、荧光、纤毛虫等疾病可引起游塘。病虾在行动上表现为在水面做缓慢的游动或狂游,多单游不成群,人们刺激时多反应迟钝,有时在水面打转或不定向的上下游动,有时侧卧池边浅水处,最明显的特征是游塘对虾往往在体表、鳃丝、肝胰脏、肠胃等组织出现各种典型病理特征。碰到此种情况是病虾暴发的前兆,应紧密观察,仔细检查病虾,确诊后对症下药,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6、营养性游塘   剖析与诊断:由于水体饵料缺乏或投料不够而导致对虾摄食量不足。饥饿引起的游塘,主要出现在养殖前期或中后期。养殖前期虾苗较小,不能摄食颗粒较大的配合饲料,基本以水中浮游生物为主。尤其在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饵料生物不能满足对虾的摄食需要。养殖中后期,养殖者往往对对虾存塘量和投饵量估算偏差较大,致使饵料投放不足,不能满足对虾的正常摄食和生长需求,导致对虾因饥饿而游塘。诊断方法:这类游塘现象具有明显的群游性,沿池边绕池环游。检查对虾肠内食物缺乏,机体没有出现病变,当池边投些饵料,即有许多虾停下进行摄食。   (1)放苗前10天左右,用活肥或者肥水旺肥水,保证虾苗下塘时有充足的基础饵料   (2)虾苗下池后,如密度较大,还应适当投喂高档饵料﹙如虾片、BP等﹚,经过1周虾苗适应以后,以投喂破碎料小料为主,这时宜带水全池泼洒,保证虾苗能得到充足的饵料.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对虾的个体大小、天气变化的情况、水质和底质的条件、对虾的健康状况、生理情况、对虾实际摄食量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做到科学、合理投饵.   (3)当出现饥饿游塘,应增加投饵量,并在饲料中添加高稳维西和黄金多糖,并适量换水。   

7、生理性游塘   每逢农历当月初1和十5,月圆月缺,潮汐潮涨时,对虾会随着潮汐的变化规律而活动频繁。这种游塘不是很强烈,具有1定的周期性和习惯性,同时出现集中脱壳现象。此类游塘属于生理性游塘,1般无害,但正处于脱壳期时,应防止因溶解氧不足致使对虾发病,另外建议此期间禁忌消毒、杀虫、施肥等。   解决方案:﹙1﹚在游池时,排水20厘米以上,后再加水10厘米,同时停止投饵,并泼洒应激硬壳灵,促进对虾同步脱壳,促进其生长; ﹙2﹚开动增氧机或抛洒原子氧。

淡水螃蟹养殖水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会有什么疾病?



6、淡水螃蟹养殖水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会有什么疾病?

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善水质,优化蟹的生存环境   

1、池塘水深度。池塘水的深度总的要求是"春浅、夏满、秋勤、冬深"为标准。秋天水温仍然较高,池塘应加满水,平均水深1.2m(深处1.5m,浅处1.0m),此期应每7-10天换水1次,并保持水位稳定,以减少螃蟹逃逸和洞蟹的形成。   

2、优化水质。秋季、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cm以上。改善水质方法很多。例如每10天每亩池水施用生石灰15kg,以增加水体钙质的需要,同时生石灰也可杀死水体中1些病菌,增加水中氧气的作用。   

3、增加池塘中水生植物覆盖面。在养蟹水域中,尤其是养蟹多年的池塘,水生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养殖好蟹,必须在池塘中种植水草,放养浮萍等水生植物,要使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养蟹池总面积的60%-70%。水生植物对养好蟹有很多益处。 (1)能吸收蟹的排泄物质及剩余残饵在水中产生的养分和氨气,水草本身在阳光下放出氧气,这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隐蔽作用。螃蟹可躲藏在水草覆盖面下蜕壳,以防水老鼠伤害。 (3)有较好抗病毒和抑制病菌作用。 (4)遮荫作用,秋季有时气温还较高,螃蟹可躲在水草下面进行正常摄食、蜕壳。 (5)防逃作用:秋季因螃蟹成熟会出现生殖洄游逃逸,但蟹池中栽植水草,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模拟天然生态环境,螃蟹会很少逃逸。   

2、投足饵料   秋季螃蟹生长最快,蟹体需要营养也多。此期饵料配备要求做到精、粗结合,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可利用的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及蚌肉、鱼粉等;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河蟹全价颗粒饵料。各种动、植物性饵料都应切成片或块,投放到水草的浅水区,日投饵量为塘存蟹量的5%左右,每天投饵2次,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70%。对吃不完的残饵,要立即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3、严防逃逸   "秋分"后池塘螃蟹活动较为频繁。防逃措施: (1)种植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 (2)及时捕捞出售性成熟蟹。每年霜降前后,1批2龄河蟹性腺成熟,表现为背壳呈墨绿色,雄蟹熬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4周有小黑毛,此时蟹体内渗透压的淡水环境而要逃逸,或在越冬前后自然死亡,给养殖经济带来损失,因此应及时捕捞出售。 (3)加强管理,每天夜间及清晨要有专人巡塘,同时对已破损的防逃设施要及时修补。   

4、注意防病   螃蟹的主要病害有纤毛虫病、黑鳃病。防治方法:

1、注意控制水温,防止发生感冒和消化不良。秋天的昼夜温度差别大,水温变化也大,河蟹常因不适应环境而感冒,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导致死亡。为此,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能大于2℃,同时,水面要长些水葫芦、绿萍等覆盖的水生植物(不大于水面1/2)。天气剧变时要加深水位,最好达1.2m深。饲料配方要改变,不喂或少喂小麦、玉米、菜饼等难以消化的植物性饵料,而以动物性高蛋白质饲料为主,如蚯蚓、蚌肉、田螺等,既利蟹催肥,又防消化不良。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饵料随之减少。

2、每7-10天,全池泼洒0.5ppm强氯精液消毒水体,平时在蟹饵料中添加土霉素,脱壳素等,防止蟹病的发生。当发生纤毛虫病时,可每亩每米水深泼洒1kg蟹安。1旦发现死蟹,应捞出将其深埋,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另外采用人工捕捉、器械捕杀、药物毒杀等方法清除蟹塘出现的老鼠、水蛇、有害飞鸟等敌害。   

2、池塘中溶氧的重要性   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研究资料,鱼类在溶氧3mg/L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mg/L时增大1倍,生长在溶氧7mg/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L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L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L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大值。同时,水中氨氮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在缺氧的情况下,氨就会积累,当达到1定浓度时,就会使养殖对象中毒,摄食减少,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死亡。当养殖密度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3、微管增氧设施的安装   主要有3种方式:   

1、高压充气增氧。每6-10亩设1台2.2千瓦空气增氧机,4月份在池底铺设内径1.5cm、管身布满微孔的纳米软管,用石块等重物固定不让其上浮,软管离池底10cm,管距10-15m,每条软管两端与空气增氧机出气口相连。   

2、低压充气增氧。每30亩设置1台3千瓦空气增氧机,适宜水深1.2m,要求池底平坦。主管空气增氧机,适宜水深1.2m,要求池底平坦。主管道采用PVC等塑料管,内径在6cm以上,支管道内径1cm,长度不超过35m,用钢筋水平固定,管道设置高低相差不能超过10cm,支管与支管之间相距8-10m。   

3、配套增氧。高产养殖水面,在池塘对角各按装1台水车式增氧机,再配套微管增氧,同时开机,使池水形成微循环,增氧效果更好。   

4、使用方法   4-5月份在阴雨天半夜开机增氧,6-10月份每天傍晚开机至第2天早上太阳出来后1小时结束,遇连续阴雨天和低气压天气增加开机时间。   成蟹养殖池塘的条件:   交通方便,环境安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底平整,池埂坡比1:2.5-3。   防逃设施:   主要有水泥砖墙、钙塑板围栏、聚乙烯网片围栏3种形式。目前普遍采用钙塑围栏,将钙塑板沿埂4周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间隔1米用木桩固定。   杀菌消毒清塘:   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蟹池里宜种的水草:   养殖1塘蟹,首先要种好1塘草,水草是河蟹喜爱吃的天然饵料之1,又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河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种水草的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70%以上,主要品种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轮叶黑藻、伊乐藻以移栽、扦插为主,苦草以播种方式种植。   蟹池里宜投放螺丝:   螺丝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之1,又能净化水质。在蟹种放养前和市场和和,每亩投放鲜活螺丝300-500公斤,以培育河蟹的基础饵料。   蟹种的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无伤、行动敏捷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为宜。   蟹池合理放养:   1般蟹种放养要做到"3适""1暂养",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蟹种放养密度,1般每亩为500-600只左右,这样使河蟹有1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1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蟹种放养规格以每公斤100-200只为宜,规格过大,每第1次蜕壳困难,损伤较重;规格过小,则生长基数不大,影响上市规格。蟹种"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需先在池中设置1块"暂养区",其暂养时间长短,应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暂养面积是放养面积的1/5左右。   科学合理投饵料:   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在饵料投喂上,严格实行"4定4看"的科学投饵方法,掌握"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1般占河蟹体重的3-4%,并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品种是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以后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的精饲料量,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饵,多投青粗饲料,如水草、南瓜、马铃薯等,进入养殖后期,为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应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   蟹池水质的控制:   1般水深保持在0.6-0.8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1.2米。水质调节侧重于3个方面:1是勤换新水,1般7-10天换1次水,高温时每天注水10-20厘米,3天换1次水。2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1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主要采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浇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在10-15公斤左右。3是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每亩用量3-5公斤,全池泼浇,以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管理的方法?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要求总的来说要"肥、活、嫩、爽",具体达到:溶蟹氧5mg/L以上,PH7.5-7.

8、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1mg/L以下。因此,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1是注换新水。由于前期施肥,培育活饵料,池水较浓,1期仔蟹以后,改投人工饲料,不需要较肥的水质,因此必须及时注换新水来进行调节。前期1般5天左右加水1次,每次提高3-5厘米。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25%左右。6月份以后,气温升高,水位应逐渐加深,7月份以后,保持水位1.2-1.5米。2是施用生石灰。除坚持注换新水外,还要不定期地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1般1个月左右(视水体肥度而定),施用生石灰1次,亩用量10公斤(1米水深),化水全池泼浇,施用时应避开幼蟹蜕壳期。3是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能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水体肥度,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水质较肥的塘口10天至半个月施用1次,用量为每亩2-3公斤(PSB或EM原露),水质清瘦的塘口,1月施用1次即可。施用微生态制剂时,不可同时施用消毒剂如漂白粉、生石灰等,以免降低效果。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