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白对虾有无弧菌病,对虾弧菌感染最佳处理方法,对虾养殖条件

淡水养殖白对虾有无弧菌病



1、淡水养殖白对虾有无弧菌病

看你虾类 是那种品种 淡水生长缓慢。



2、对虾弧菌感染最佳处理方法,对虾养殖条件

1、降盐度:弧菌在高盐低盐的环境下不容易大量繁殖,可以通过降低盐度,来抑制弧菌繁殖,1般来苗时盐度是20,1天可以降低3个盐度,将盐度降到10左右。

2、加大换水量:加大换水量可以将水中的弧菌排出,换水新水后,也可以稀释弧菌。

3、水体消毒:当发现对虾出现肝胰腺萎缩发红,尾部出现水泡后,要立即对水体消毒。

4、内服杀菌:对于对虾体内的弧菌可以通过拌料内服纳米银进行杀灭,1天2次,1共5天。

1、对虾弧菌感染最佳处理方法

1、降盐度 (1)由于弧菌在高盐低盐的环境下不容易进行大量繁殖,所以可以通过降低盐度抑制弧菌繁殖。 (2)1般来苗时盐度是20,1天可以降低3个盐度,将盐度降到10左右即可。 (3)然后再根据当地的水体盐度,1天升3个盐度,直到和养殖用水盐度1样即可。

2、加大换水量 加大换水量可以将水中的弧菌排出,换新水后,还可以稀释弧菌。

3、水体消毒 (1)当发现对虾出现肝胰腺萎缩发红,尾部出现水泡后,1定要马上对水体进行消毒。 (2)可以使用50%过硫酸氢钾连续消毒2天,消毒完成后间隔24小时再消毒1次。

4、内服杀菌 (1)对虾体内的弧菌还可以通过拌料内服纳米银进行杀灭,1天使用2次,1共使用5天即可。 (2)停止拌5天后,后续可以增加循环,这样能降低虾体内的弧菌含量。

5、池塘改底 (1)弧菌比较喜欢滋生在池塘底部残饵、粪便、死藻种上,池塘底部的弧菌是水体中弧菌的主要来源,1定要彻底对池塘底部进行改底消毒,才能切断弧菌来源。 (2)可以使用20%过硫酸氢钾连续改底两天,这样可以氧化底部腐殖质,杀灭池塘底部细菌。

2、对虾养殖条件

1、首先1定要建造深度在1.5-2米左右的虾池,放苗之前可以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如果需要进行淡水养殖,1定要选择经过淡化处理的虾苗。人工调节水质,保持好虾池里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中有足够溶解氧以及适宜的pH值。1定要根据虾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饵料投喂,平常也要做好巡查工作,检查虾池中虾体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在养殖白对虾时,如果将它养殖在淡水中,那么淡水的PH值必须在6.5-8.5,如果选择海水养殖,海水的PH值1定要在7-8.5。在投放鱼苗时水温不能低于20°C,但是不能超过33°C,水温低于20°C时可通过搭冬棚、铺白沙、加深水位等方式进行增温,水温超过33°C时可通过加深水位、多开增氧机等方式降温。

3、在养殖虾的过程中1定要定期更换水,保证水质干净,当水中溶氧量不足时需要及时打开增氧设备进行增氧,保证虾有足够的氧气可供生长。而且还需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和酸碱度,减少PH值的变化,避免PH值变化过大影响虾的生长。



3、弧菌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

对虾“红腿病”,又名红肢病、红体病,是由多种弧菌所致,给对虾养殖带来较大危害,笔者多次用中草药防治,效果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1998年福鼎市前岐镇上屿对虾养殖场,养殖面积30hm2,5月下旬放长毛对虾苗600万尾,暂养15天无计数投入大池。桐城镇塔下养殖场,养殖面积16.67hm2,也于5月下旬放长毛对虾苗400万尾,暂养12天无计数投入大池。两场虾苗投放大池后均采用鲜小杂鱼和人工配合饵料交替投喂。于7月下旬两个虾池的对虾开始发病,出现死亡并逐渐增多。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临床症状对虾摄食量大量减少,病虾在池里游泳无方向性,活动力减弱,对外界惊扰反应迟钝。捞取病虾肉眼观察,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鲜红色,步足及尾扇呈红色,腮部变黄,腮丝上有明显黄褐色斑点。  2.2 虾池环境虾池水色呈绿色,水温31℃,测试水的PH值为8.6,池底沉有相当数量的死虾,死虾全身发红。询问虾农防治情况,得知近来多次用氯霉素拌料投喂,但效果不明显。  2.3 镜检诊断病虾血淋巴液稀薄,失去原有的浅蓝色,由透明变浑浊,凝固缓慢。取病虾血液做革兰氏染色,在1000倍油镜下镜检,见有颜色带微红的弯曲短杆菌,初步诊断为弧菌病所致,但属于哪1菌种有待于进1步分离鉴定。  3 治疗  根据虾池的水质,首先采取大量换水。用40目以上的筛绢网过滤,缓慢进水。同时用中草药治疗,即土黄连3kg(全株干制)、十大功劳4kg(干)、千里光5kg(干)、大青叶6kg(干)、狼尾草7kg(干)、狭叶十大功劳7kg(干) 等粉碎后与1000kg 配合饲料混合拌均,制成颗粒料。开始少量多餐投喂,3天后对虾摄食量有所增加,即增加投喂量,天后基本恢复正常。 同年8月初福鼎市白琳镇藤屿对虾养殖场,养殖面积23hm2,投放虾苗400万尾,桐城镇玉塘村对虾养殖场8hm2,投放虾苗200万尾,用上方中草药2/3的剂量粉碎后拌料制粒喂养,预防对虾“红腿病”,直至收虾前5天停止使用药物饵料投喂。在添加中草药预防的同时,对虾池每周换水1次,10天左右补充淡水1次,促进对虾脱皮。从投药至收成均无发生病害,养殖60天,平均80尾1kg,虾体饱满,色泽良好,平均每公顷产量达1275kg。而毗邻的几个对虾养殖场的对虾未采用预防措施,结果仍患有“红腿病”,损失严重。  4 体会  对虾“红腿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鳗孤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见于水和土壤中,也是虾池的常在菌群,当对虾健壮、环境条件优良时,1般不会引起发病。但当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的生长适宜时(如水中有机质丰富、水温高、盐度低等),病原菌大量滋生繁殖,表现致病性。因此,在养殖对虾时必须在投苗前做好清池消毒,选择健壮虾苗,投放虾苗密度不宜过大,投喂饵料要适当,不宜过量。对虾池要经常换水,与此同时,要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此次用青草药分别对两个池的病虾治疗和对两个虾池的虾进行预防“红腿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不仅成本低,使用方便、疗效高,而且还能起预防作用,比用抗生素类优越,又无药物残留。



4、弧菌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影响

对虾“红腿病”,又名红肢病、红体病,是由多种弧菌所致,给对虾养殖带来较大危害,笔者多次用中草药防治,效果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1998年福鼎市前岐镇上屿对虾养殖场,养殖面积30hm2,5月下旬放长毛对虾苗600万尾,暂养15天无计数投入大池。桐城镇塔下养殖场,养殖面积16.67hm2,也于5月下旬放长毛对虾苗400万尾,暂养12天无计数投入大池。两场虾苗投放大池后均采用鲜小杂鱼和人工配合饵料交替投喂。于7月下旬两个虾池的对虾开始发病,出现死亡并逐渐增多。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临床症状对虾摄食量大量减少,病虾在池里游泳无方向性,活动力减弱,对外界惊扰反应迟钝。捞取病虾肉眼观察,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鲜红色,步足及尾扇呈红色,腮部变黄,腮丝上有明显黄褐色斑点。  2.2 虾池环境虾池水色呈绿色,水温31℃,测试水的PH值为8.6,池底沉有相当数量的死虾,死虾全身发红。询问虾农防治情况,得知近来多次用氯霉素拌料投喂,但效果不明显。  2.3 镜检诊断病虾血淋巴液稀薄,失去原有的浅蓝色,由透明变浑浊,凝固缓慢。取病虾血液做革兰氏染色,在1000倍油镜下镜检,见有颜色带微红的弯曲短杆菌,初步诊断为弧菌病所致,但属于哪1菌种有待于进1步分离鉴定。  3 治疗  根据虾池的水质,首先采取大量换水。用40目以上的筛绢网过滤,缓慢进水。同时用中草药治疗,即土黄连3kg(全株干制)、十大功劳4kg(干)、千里光5kg(干)、大青叶6kg(干)、狼尾草7kg(干)、狭叶十大功劳7kg(干) 等粉碎后与1000kg 配合饲料混合拌均,制成颗粒料。开始少量多餐投喂,3天后对虾摄食量有所增加,即增加投喂量,天后基本恢复正常。 同年8月初福鼎市白琳镇藤屿对虾养殖场,养殖面积23hm2,投放虾苗400万尾,桐城镇玉塘村对虾养殖场8hm2,投放虾苗200万尾,用上方中草药2/3的剂量粉碎后拌料制粒喂养,预防对虾“红腿病”,直至收虾前5天停止使用药物饵料投喂。在添加中草药预防的同时,对虾池每周换水1次,10天左右补充淡水1次,促进对虾脱皮。从投药至收成均无发生病害,养殖60天,平均80尾1kg,虾体饱满,色泽良好,平均每公顷产量达1275kg。而毗邻的几个对虾养殖场的对虾未采用预防措施,结果仍患有“红腿病”,损失严重。  4 体会  对虾“红腿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鳗孤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见于水和土壤中,也是虾池的常在菌群,当对虾健壮、环境条件优良时,1般不会引起发病。但当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的生长适宜时(如水中有机质丰富、水温高、盐度低等),病原菌大量滋生繁殖,表现致病性。因此,在养殖对虾时必须在投苗前做好清池消毒,选择健壮虾苗,投放虾苗密度不宜过大,投喂饵料要适当,不宜过量。对虾池要经常换水,与此同时,要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此次用青草药分别对两个池的病虾治疗和对两个虾池的虾进行预防“红腿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不仅成本低,使用方便、疗效高,而且还能起预防作用,比用抗生素类优越,又无药物残留。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