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放苗过后,pH值过高怎么办,对虾养殖户都知道养虾先养水,那到底如何养水
1、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放苗过后,pH值过高怎么办
南对虾养殖适宜的池水pH值范围是7.9-8.5,整个养殖过程都要求池水pH值保持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虾的生长。解决方法:池水pH值过高,可施用降碱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剂)或工业醋酸调节;pH值过低,可施用熟石灰调节;若pH值不稳定,上午和下午变化差值太大,可施用大理石粉、白云石粉(碳酸钙)和小苏打,以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投放虾苗前的水质培养养虾池清池消毒后进入经过滤的海水,使虾池水位达1~1.2米左右,然后封闸消毒。可用“鱼安”或“强氯精”2~3ppm或漂白粉20ppm进行消毒。如果池水夜间出现发光,可用“虾苗清”,或“灭光保水灵”处理。消毒3~4天后,施肥培水。培水可选择浮游生物生长素、“肥水王”等,也可用尿素、磷肥。肥料用量多少应视虾池的底质和水深情况而定。投苗前水质培养的标准要使水色达到茶褐色、黄绿色,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pH值8.5~9.0,晚间或早上可以看到成群的浮游动物活动。达到以上标准后可以投放虾苗。投苗前可用少量虾苗先行试水,2天后观察虾苗活动正常后再投苗。投苗后中期水质调控投放虾苗1个月后,随着虾苗的生长,其食性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而浮游生物在虾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体的环境,调控透明度等,因此必须控制浮游动物的生长。由于投喂人工饲料不断增加,池内残饵相应增多,加上虾的排泄物和池内浮游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的沉积,使虾池变“肥”,此时要设法减“肥”。调控的方法:1是观察到水色较深、透明度过低时,可向池内泼洒1些氧化消毒剂,把池底沉积的有毒物质氧化,降低毒性。同时可杀死1些藻类,降低池水“肥”度。2是添加新水,最好是加注清洁的淡水。后期水质调控对虾养殖进入后期(60天以后),1要准确掌握和控制投饵量,不要超量投饵。2要清底排污,有中间排污的池塘要勤排污。没有中间排污的池塘,可安装吸污泵,把池底污物吸抽出池外。但要注意吸污方法,不要把池水搞成“翻底”。3要在清污后泼洒1些池底净、沸石粉、白石粉等改善池底环境的物质并泼洒氧化消毒剂。4要在消毒3~4天后投放1些有益活菌,净化水质。肉眼观察,后期的水质的标准达到:水深褐色而不浊、不浑,闻到藻味而不臭,手感较清爽而不粘稠。经实践证明,目前增氧效果最好、耗能最低的增氧机和增氧方式是鼓风机管道式底部充气增氧和水面水车式增氧机结合,形成立体增氧,此种方法使池中溶氧均匀充足,可促进对虾健康生长。
2、对虾养殖户都知道养虾先养水,那到底如何养水
养水就是先保证水的酸碱度,矿物质含量,浮游植物的种类,有益微生物含量等多方面因素。
3、请问3门对虾的做法是什么?
香煞人对虾 做法: 步骤
1、这种对虾不需要剪虾须和除沙线的,只要洗干净就行了 步骤
2、热锅加油,
7、8成热时加姜片,少加几个干辣椒,4川,湖南那里喜欢吃辣,我们这里还好。然后将洗净沥干水的对虾放入锅中翻炒变红。 步骤
3、加料酒和盐,加1点点糖,滴几滴醋翻炒几下。 步骤
4、大火转中火,稍微添水焖2到3分钟,喜欢汤多点的话,多加点水那样可以蘸着汤汁吃虾肉,很不错的。 步骤
5、然后大火收个汁,撒点葱花更好。 步骤
6、很好吃的1道菜,有空也试试吧。比外面卖的肯定好吃实惠的多。 干烧大对虾 原料: 大对虾(约120克/个)2个、小葱3根、蒜6瓣、姜半块。 调料: 料酒、豆豉酱、鸡精、糖、水淀粉各适量。 准备工作:
1、将对虾去虾芒、虾脚,用剪刀将背部全剪开,去掉虾线,再用小刀将虾肉1剖为2,深及虾腹部,但不要将虾腹部剖开。用厨房用纸将虾上的水吸干备用;
2、葱白与葱绿分开,葱白剁碎与同样剁碎的姜与蒜混合到1起,葱绿切粒备用。 做法:
1、锅内热油(油量稍大些),4成热时,放入对虾,中火将虾的两面煸干;
2、将虾捞出备用,并倒出1部分油;(这个虾油可以用来下面条哦!)
3、锅内留少量油,下入葱、姜、蒜末用中火煸出香味;
4、加入豆豉酱,煸香;
5、加入少量的水(1定不能多哦!),烧开后,下糖、鸡精调味,放入虾,再烹入料酒,保持中火,然后1边烧1边用大勺子将锅底的调料往虾身上烧;
6、约10分钟待汁收稠后,改小火,沿锅边倒入适量的水淀粉,不停晃动锅使料汁完全吸附在虾身上,起锅前淋入少许刚刚倒出来的熟油撒上葱绿即可。(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其它品种的虾,以及鱼、贝类,1样的美味无比 !) 第1个很家常的做法 第2个是 西式做法 , 两种都不错 没事 自己研究。
4、成都附近有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吗?
毕竟也是你妹妹最相吻合会不会生病的。
5、阴雨天气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怎么养好
晚上的时候增加溶氧,下雨前后要泼应激营养素,预防对虾应激,下雨的时候要补钙,以防应激脱壳。
6、对虾养殖户都知道养虾先养水,那到底如何养水?
养水就是先保证水的酸碱度,矿物质含量,浮游植物的种类,有益微生物含量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