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种植技术(4)

牧草种植技术(4),第1图

牧草的田间管理技术

1、破除板结。牧草播种后至出苗前进行灌溉或遇暴雨,往往在土壤表层形成板结层,影响种子出苗,所以,遇到板结现象时,应及时的用短齿耙或短齿的圆形镇压器划破板结层,在雨后表层泛白皮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都不好,若破除板结及时,牧草仍可正常出苗,达到全苗的要求。

2、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依牧草种类、土壤状况、天气情况而定。浅根系牧草宜浅,深根系牧草宜深。第一次中耕宜浅,一般3—5厘米,第二次中耕较深6—7厘米,中耕与施肥、灌水结合进行,以节省劳力,提高肥效和水分利用率。防除杂草要“宁早勿晚”,尽可能消灭在杂草开花结籽之前。如消灭禾本科牧草地里的双子叶杂草,可用2,4,D—丁酯等除莠剂。每亩用量0.07—0.1公斤,兑水50—60公斤,在禾本科牧草苗高10—15厘米时喷酒,要尽量避免幼苗受害。对于豆科牧草地的禾本科杂草,一般使用苯胺基甲酸、三氯醋酸等,每亩用药量0.75公斤。

3、灌溉。灌溉的时间和次数,因牧草种类、气候与土壤条件有所不同。禾本科牧草从分蘖到开花前,豆科牧草从孕蕾到开花前需水量最大,是牧草灌溉的重要时期。对一年刈割多次的牧草应刈割后及时灌溉;冬季上冻前再灌一次水,有利于牧草的安全越冬和第二年旱春的返青生长。在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的情况下,也应根据牧草的栽培特点与需水规律,进行灌水,争取高产丰收。

牧草种植技术(4),第2图

病虫害防治措施

1、病害。牧草的病害,主要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高等寄生物侵染而引起的。以真菌引起的病害为最多,其次为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此外,牧草因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不足或过多、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不足或过强以及通风不良、药害等不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病害。如缺磷而使植株矮小,叶片呈紫红色或出现褐色斑点,叶早落、果实少而小;缺钾植株矮小而萎缩、叶下垂、卷曲、茎叶脆弱易折等;

2、虫害

牧草的虫害种类很多,按口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咀嚼式口器类:以齿状的口器咬食植物组织,将叶片咬成孔洞或咬断幼嫩的植株。如蝗中心、哜螬、蝼蛄、地老虎、粘虫等。

②刺吸式口器类:以针状的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吸食汁液,使植株变黄枯萎。如蚜虫、盲蝽象、红蜘蛛等。

3、病虫害防治方法

①植物检疫:主要任务是对种子、苗木等引进、调出进行检疫。将国内局部地区发生检疫对象封锁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除。

②选育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等,预防或消灭病虫害。

③利用物理因素或器械来消灭病虫害。如:温汤浸种、石灰水浸种等。

④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有毒化学药剂来预防和直接消灭病虫害。

杀虫剂:杀虫剂可分为三种:胃毒剂如杀虫脒,鱼藤精等;触杀剂如:松脂合剂、杀虫畏;熏蒸剂如氯化苦、溴甲烷等;内吸剂如:乐果以及具有胃毒、触杀、熏蒸等杀虫作用的综合杀虫剂如杀虫脒、乐果、西维因、敌百虫、杀虫畏等。

杀菌剂:能杀死病菌药剂,总称为杀菌剂。按其性能可分为:保护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退菌特等;铲除剂如石硫合剂、氯化苦、福尔马林等;治疗剂如代森铵、多菌灵、托布津等。

使用化学农药时,首先要了解所用药剂的性能。其次,应掌握病虫害对药剂的反应。不同种害虫对同一种药剂有不同反应,就是同一种害虫,在不同龄期对药剂的反应也不一样。第三,要注意安全,选择适当的剂理和浓度。施药时注意观察气候条件,微风或无风的晴天宜进行防治,阴雨前不宜用药。

牧草种植技术(4),第3图

牧草的刈割

1、刈割时期。牧草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产量不同其质量也有很大差异。牧草生长早期,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但单位面积产量低,并且含水量较多,难于调制干草,随着牧草的生长,蛋白质含量减少,而牧畜不易吸收的粗纤维素增加,适口性降低,尤其豆科牧草基部逐渐木质化,适口性更差。一般来说,禾本科牧草适宜在抽穗期刈割,豆科牧草适宜在现蕾或初花期刈割,称最佳刈割期

2、刈割高度。牧草的刈割高度对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有一定影响。刈割过高时,营养价值高的叶和基层叶留于地面影响牧草的营养价值,降低了产量。收割高度过低时,当年可多收些草,但由于牧草基部的叶大部分被割去,特别叶量丰富和着叶均匀的牧草,几乎被割去全部叶片,减少了剩余草的光全作用,影响牧草割后再生和地下器官营养物质的积累,以致影响以后各年的产量。一般上繁草刈割可高些,留茬5—6厘米;下繁草应低些,相反应些。冬前最后一次刈割留茬10厘米左右,以利安全越冬。

3、刈割次数。多年生牧草一年要进行几次刈割,应根据牧草生物学特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来定。一般每年可刈割3—4次,多则达5次以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应在牧草停止生长前25—30天。保证牧草在越冬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积累养分,供越冬和下年恢复生长之用。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