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冬眠期,东泰中华大蟾蜍养殖基地在哪儿

中华大蟾蜍冬眠期


1、中华大蟾蜍冬眠期


11月份10-12度左右就冬眠了,可在养殖场挖几条沟,30-100cm,放水,每平米放10-30只。也可在室内放容器,容器里放水,把他放里,温度保持1-8度。春天4月分12度苏醒。



2、东泰中华大蟾蜍养殖基地在哪儿


吉林市永发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用百度1查就看见了,别人不会给你随便看的。。



3、花被蟾蜍、中华大蟾蜍的习性、分布?


花背蟾蜍


中文名 花背蟾蜍


拉丁名 Bufo raddei


命名人 Strauch


别名


形态描述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
3、
1、
2、4,第
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4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4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1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3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态资料 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寻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饲养、养殖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药材 1.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
1、2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7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形状亦异。1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1,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1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近年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备注


资料来源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69页。


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别名 癞疙疱、癞蛤蟆、癞肚子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


皮肤极粗糙,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有耳后腺。头部无骨质棱,腹面黑斑极显著。体长79-120毫米。


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黄昏爬出捕食。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卵在管状胶质的卵带内交错排成4行。卵带缠绕在水草上,每只产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烂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1方向游动。


分布广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种生境中数量很多。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但要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乱捕滥捉。


【中华大蟾蜍的生物学发特性】


1.1外部形态 中华大蟾蜍形如蛙,体粗壮,体长10cm以上,雄性较小,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园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舌分叉,可随时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卷入口中。舌面含有大量粘液。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突出,对活动着的物体较敏感,对静止的物体迟钝。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1个。躯体粗而宽。在繁殖季节,雄蟾蜍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斑纹;雌蟾背面斑纹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4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无蹼,步行缓慢。雄蟾前肢内侧3指(趾)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1.2生活习性 中华大蟾蜍属水陆两栖动物,喜湿、喜暗、喜暖。白天栖息于河边、草丛、砖石孔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傍晚到清晨常在塘边、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旁或房屋周围觅食,夜间和雨后最为活跃,主要以蜗牛、蛞蝓、蚂蚁、蚊子、孓孓、蝗虫、土蚕、金龟子、蝼蛄、蝇明及多种有趋光性的蛾蝶为食。气温下降以10℃以下,钻入砖石洞、土穴中或潜入水底冬眠。气温回升到10℃以上结束冬眠,在水池朝阳面的浅水区或岸边活动。


1.3生殖习性 中华大蟾蜍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前在水中生活,变态后主要在陆地生活。繁殖季节大多在春天,当水温达12℃以上,在静水或流动不大的溪边水草间交配产卵。卵呈黑色,双行排列于的卵袋里。


【养殖技术】


2.1建池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向阳安静的地方建池。大规模养殖应建产卵池、蝌蚪池、成蟾池。产卵池是供蟾蜍产卵时的场所,其面积占整个养殖场面积的1/30-1/20,每个产卵池的面积10-20㎡,长方形,水深30-40cm,并栽植些水草。蝌蚪培育池面积为20-30㎡,水深30 – 50cm。成蟾池面积1000㎡左右,空隙地和水面的比例为2-3.1,池深80cm,坡比1:2,池周筑高80cm以上的土墙并抹光滑,或使用其他材料制成防逃设施;池子上面搭遮阳棚,或在4周栽种丝瓜、佛手瓜、葡萄、扁豆等蔓类植物;墙内平地上垒大小不等的若干个洞穴,或放些破旧的空心砖,空隙地上栽种些玉米、大豆、蔬菜及耐湿、荫的花草等;池中稀植挺水性经济植物。


2.2苗种培育 在淮河流域,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蟾蜍产卵盛期,1是在产卵季节雨后在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后在池中孵化,每平方米放2500粒卵,温度18-25℃,3天就可孵化出小蝌蚪。此法必须选择同1天产的卵,并1次放足,否则孵化时间不1致,蝌蚪大小不1,影响成活率。2是在惊蛰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或浅水边捕捉越冬成体,选择健壮、无病无狎、发育良好的个体,雌雄比按3:1放到产卵池内养殖,让其自行交配、产卵、受精;每天收集卵放到孵化池中孵化;产后的亲蟾要另池存放。3是到养殖单位购买优良亲蟾或在野外采捕优良亲蟾,人工催产孵化。亲蟾每平方米放2-3只。 刚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自身卵黄囊供给营养。2-3天后,小蝌蚪可吃水中藻类或其他料。养殖池提前1周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牛粪,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后不能再泼洒粪尿,以免伤害应逐渐加深。水质太瘦可投喂些菜叶、鱼肠和猪牛血及淘米水或酵母粉,每天1-2次。经半个月培育,体长达3cm。


2.3成蟾养殖 成蟾养殖方式有3种:1是利用水沟、池塘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幼蟾40-50只;2是在玉米田、棉花田、稻田及菜地粗养,以自行捕食为主,不另投饵,每1000㎡放幼蟾800-1000只;3是在果园、花卉、苗圃园中每1000㎡放功蟾1000-1200只。 蟾蜍喜食蜗牛、蚂蚁、蜘蛛、蝗虫、蝼蛄、蚊虫、叶蝉、金龟子、蜻蜓、隐翅虫等及螺、小虾等水生动物与藻类。幼蟾生长快,食量大,食物来源;1是在养殖场上空装黑光灯,晚上开灯诱虫;2是将畜禽粪堆积在养殖池陆地上1角,让其自行诱集与孳生虫子,供蟾蜍捕食;3是寻挖蚯蚓或配套养殖蚯蚓;4是在无家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捞取蝇蛆,冲洗干净消毒后投喂。5是在果园或花卉苗圃中,将杂草与粪便堆积在树下,繁衍虫类供食用。如果饵料仍不足时,可用30%饼粕类,40%的屠宰下脚料,25%的麸皮,5%大豆粉做成含蛋白质30%以上的配合饲料驯食投喂。夏秋季池塘应根据水色变化及时灌住新水,保持水质清爽。果园里或旱作物田内挖2㎡的坑若干个,保持水深15-20cm,供蟾沐浴。作物收获时,将蟾1同捕起,放在池内养殖待售或者取酥加工。霜降后,气温降到10℃以下,蟾蜍隐蔽在土中或钻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处集群冬眠。越冬期间,池塘要保持1定水位;陆地上洞穴要覆盖柴草保温。次年惊蛰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开始醒眠、活动、觅食,这时应抓紧投喂。


【采集蟾酥】蟾蜍有两大药用原材部位,1是蟾酥,2是蟾衣,都是极其珍贵的中药材。蟾酥就是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蟾衣是蟾蜍的角质层表皮。前者可利用镊子等硬物从蟾蜍体上刮取,后者可由蟾蜍自然蜕壳获得。 养殖蟾蜍的主要目的是采集蟾酥。6-7月是刮浆高峰期,每2周可采1次。先准备好铜制或铝制的夹钳、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篓等工具,后将蟾蜍身上的污渍用清水洗去。左手握信蟾蜍的后腹部,使耳后腺充满浆液,用夹钳适当用力夹裂耳后腺,将流出的白浆装入容器中。背上疣粒用竹片刮浆。刮浆时忌用铁器接触,否则浆液变黑。刮过浆的蟾蜍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潮湿的地上,防止伤口感染。刮出的浆液在12小时内用60-80目尼龙筛绢或铜筛过滤除杂,过滤后的浆液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晒至7成干,然后放在铜或瓷盆中晒干制成团酥,也可放在60℃恒温箱中烘干。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