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养殖池中鞭毛藻如何消灭,鞭毛藻的增殖方法

轮虫养殖池中鞭毛藻如何消灭

1、轮虫养殖池中鞭毛藻如何消灭

我只清楚这个东西可以作为饵料。和光合作用改良水质,其他作用有待高人解答。

鞭毛藻的增殖方法

2、鞭毛藻的增殖方法

①保证水深(>1m)。在深水中鞭毛藻可选择合适的水层行光合作用,而非鞭毛藻则常因下沉至中下层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难以繁殖。

②足施有机肥。鞭毛藻是典型的兼性营养生物,可直接利用溶解有机质,因而在富含有机质的水体中能独占鳌头。

③利用轮虫、哲水蚤、卤虫等滤食小型浮游植物(多半为非鞭毛藻),让浮游植物组成大型化,当鞭毛藻大量繁殖后可用敌百虫将哲水蚤等杀灭或在使用时将浮游动物滤掉。

水产养殖红藻怎么杀灭,海水池子,八十亩,养虾,对虾。经鉴定鞭毛藻

3、水产养殖红藻怎么杀灭,海水池子,八十亩,养虾,对虾。经鉴定鞭毛藻

这种藻类目前没有多好的杀灭方法,只能说换水增氧,你是哪个地区?我问问客户那里有没有这种经历,到时候告诉你,如果不行,只能等藻类老化死亡了。

鞭毛菌亚门的生态习性?

4、鞭毛菌亚门的生态习性?

真菌门的亚门。因其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而得名。它与接合菌亚门均因菌丝无隔膜而被长期放在一起,统称藻状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本亚门真菌无性生殖产生能动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与接合菌亚门产生的不能动的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有本质的区别,因而被分为两个独立的亚门。中文名鞭毛菌亚门外文名Flagellum纲壶菌纲,前丝壶菌纲,根肿菌纲得名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分类属特征鞭毛为一毛状细胞器,包括 2套中心纤丝和围绕在周围的9套纤丝,所以称9+2鞭毛。鞭毛分茸鞭和尾鞭两型:茸鞭主轴两侧生小茸毛;尾鞭平滑无茸毛,顶部短而细软。游动时茸鞭向前,尾鞭向后(见纤毛、鞭毛)。鞭毛菌大多习居水中,仅少数两栖或陆生。腐生、寄生和专性寄生均有。能寄生于藻类、蕨类、种子植物、昆虫、鱼类以及其他真菌上。霜霉和白锈菌为害多种经济植物,疫霉和腐霉为害许多栽培植物,水霉为害鱼苗和鱼卵,而雕蚀菌则侵染蚊蚴,串胞壶菌杀灭线虫。

什么是“鞭毛虫”?

5、什么是“鞭毛虫”?

鞭毛虫

鞭毛总纲

鞭毛总纲(Mastigophora)为动物界的第1门,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细胞内有特化的各种胞器。具有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如行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每个原生动物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原生动物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种类能分布在海洋、陆地(包括淡水、盐水、土壤、冰、雪以及温泉中),甚至在空气中也有原生动物的包囊;至于寄生的种类,则几乎所有的多细胞动物都能被原生动物所寄生,植物也可成为原生动物的宿主;此外还有附生、共生、重寄生的类型.目前已描述的原生动物约

6、8万种,其中一半是化石种类,现生种类中,营自由生活的占 2/3,寄生生活的占1/3。

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一般不能脱离其他细胞而独立生活,更不能象原生动物那样具有生命的一切功能。原生动物包括相当多样性的生物类群,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它们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化到多细胞动物。例如海绵动物中就有与领鞭毛虫十分相似的鞭毛细胞;群体的植物性鞭毛虫的团藻虫类开始有细胞间的功能分化——有专司营养和专司繁殖的个体,被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是腔肠动物的祖先。人们推测无肠目的涡虫可能起源于原始的多核纤毛虫,从而设想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多发性地起源于原生动物的不同类群。

研究简史 3

00多年前,A.van列文虎克用约放大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学之父。1758年C.von林奈应用双名法命名了巨团藻虫,大巨变虫。G.A.戈尔德富斯1817年第一个用Protozoa(原生动物)一词,但他把腔肠动物也包括进去。对原生动物下了正确定义的是C.T.E.von西博尔德(1845)。C.G.埃伦贝格1838年把观察的原生动物进行分类描述,提出初步的分类系统。20世纪初,从原生动物的经典分类研究逐步扩展到生理、营养、生态、遗传等领域。50年代起,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原生动物的研究进入到亚显微结构的水平。近十余年来,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酶化学等方面的新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原生动物进行微观的研究。同时,通过应用计算机模型,也对原生动物的生态进行了群落级的宏观研究。

形态和功能

原生动物的形状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状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 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细胞膜 原生质体外面有一层细胞膜,使原生动物和外界环境隔开。任何物质渗入体内或排出体外都必须通过这层细胞膜。植鞭毛纲中的衣滴虫等在细胞膜外还包有细胞壁,但在眼虫则为有弹性的表膜。正是由于这种表膜构造,使大多数原生动物既有比较稳定的形状,又能够行动自如。变形虫的表膜薄,有利于伸出伪足。有些鞭毛虫、肉足虫、纤毛虫有硅质、钙质、纤维质的外壳,人们认为这些外壳的基质是在细胞内形成后再移到表膜外的。

细胞质 一般可分为透明、致密的外质和液态、流动的内质。细胞质中含有各种颗粒(油滴、淀粉、副淀粉、色素等)和各种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器、溶酶体等)。高尔基器在鞭毛虫中很多,在纤毛虫中缺如或不发达。高尔基器与细胞合成产物的精制、加工和储存有关,如在合尾滴虫、鳞壳虫、放射虫等体表呈图案排列的鳞片,这些鳞片就是在高尔基器的泡囊内形成的,然后这些泡囊移到内质膜,鳞片再按一定的图案排列在体表面。电镜观察揭示大多数纤毛虫的线粒体的内膜向内突入,形成管状的嵴,但在一些鞭毛虫是片状或盘状嵴,在变形虫和簇虫是泡囊嵴。寄生在反刍动物胃中的厌氧纤毛虫的线粒体是没有嵴的囊,肠袋虫的线粒体则是有嵴与无嵴的混合体。许多植物性鞭毛虫和某些其他原生动物有呈红-紫色的色素颗粒,称为血色素,如雨红球虫、吉尼眼虫、红眼虫、赭虫。天蓝喇叭虫的外质含有1种喇叭色素,因而虫呈蓝色。

鞭毛虫是一类点状的原生质,带着一条或几条鞭毛,靠着鞭毛摆动,在淡水、海水和湿土壤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分布之广,可以想见。此外,还有一些钻入植物或动物体内,营寄生生活的。这些寄生鞭毛虫,损害鱼类及牲畜,间接有害人类。直接杀死人类者,也有几种,值得在此一提。

在我国和印度,常流行一种黑热病,是一种利什曼原虫造成的。利什曼原虫最初在白蛉子肠中寄生,可用鞭毛在宿主消化道中运动,但一经传到人的身体内,则钻进脾脏及血管巨细胞中寄生。在一个细胞内,可容纳十几个,体积最小,失去鞭毛,变成圆形小点,却可以剥夺人的营养,危害性很大,能引起贫血、脾脏膨大、发热等病症,甚至有性命的危险。在我国,此病只流行于黄淮平原。从前有几十万人得此疾病,现在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已基本消灭。在非洲有一种锥虫,由吸血蝇传布。如果在人体内寄生,鞭毛虫就在血中繁殖,分泌毒汁,麻醉大脑,使人处于昏迷状态,状如睡眠,故名睡眠病。但是这一觉睡去,就再也不会醒来,最终与世长别,因此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

有趣的是,鞭毛虫既是动物、又似植物,在分类地位上出现一个大难题。某些身负色素的个体,邻近植物界的鞭毛藻,便有人算做植物,称做黄藻、裸藻、甲藻,但动物学家则称为金黄滴虫、眼虫、腰鞭毛虫。事实上,它们究竟是动物还是植物,很难下一句断语。认为它们属于动物的,有四点理由:第一、能自发或自动活动;第二、有灵敏感觉:第三、身体各部分工明显,第四、有感觉器官(眼、触手等)。如果说,有眼点能活动,反应灵敏的,都叫动物,那么,能说动物是自立营养,能不依靠其他物质而生吗?换句话说,能行光合作用,变无机物为复杂的有机物吗?因此只能说,它们是属于临界的生物。

龙眼、荔枝藻斑病是什么?

6、龙眼、荔枝藻斑病是什么?

Cephalearos virescens Kunze症状(图2-42)图2-42 龙眼、荔枝藻斑病

1、病叶

2、孢子囊梗、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藻斑病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主要发生在叶片表面,偶尔发生在叶背。发病初期,在叶面生淡黄褐色针头大的小圆点,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辐射状扩展,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的毛毡状斑。毛毡状斑微隆起,表面有略呈放射状的细纹。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央逐渐老化,呈灰绿色或橙黄色,有的表面平滑,色泽较深,边缘保持绿色。藻斑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10mm。病原藻斑病是由寄生性红锈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异名为C.parasiticus Karsten所引起,除为害龙眼、荔枝外,亦为害柑桔(叶和果实)、杧果、黄皮、橄榄、番石榴、蒲桃、茶、油茶、樟树、相思、合欢、重阳木、冬青、胡椒和梧桐等几十种果树和阔叶树。病部表面毛毡状结构为红锈藻的营养体(藻丝体),由稠密细致的二叉分枝的丝网构成。营养体可侵入叶片皮层和树枝(嫩梢)的皮层组织。在叶内,红锈藻的细胞呈链状,相互连接成丝状体,延伸在叶片组织细胞间。丝状体(藻丝体)具分隔,细胞短,内含许多红色素体,呈橙黄色。表面的毛状物系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梗从繁殖阶段的藻丝体上长出,红褐色,有分隔,毛发状,末端膨大成头状,上生8—12条叉状小梗,每1小梗顶端着生1椭圆形或球形、单胞、红褐色的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遇雨水破裂,散发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椭圆形,双鞭毛,侧生,无色,可在水中游动。发生规律红锈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间,在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易脱落,借雨滴飞溅或气流传播。孢子囊在水中散放出游动孢子,落在叶上萌发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在嫩枝上,红锈藻侵入外部皮层,使病部略膨大,为其它病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侵入叶片组织气孔的芽管,逐渐发展成为丝状营养体。丝状营养体在叶片角质层和表皮之间繁殖,并大量穿过角质层在叶片表面由中心点作辐射状蔓延,有时穿过表层侵入叶片的下层组织。病部再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传播,反复侵染。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孢子囊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藻斑病的扩展蔓延迅速。生长衰弱的老树及树冠下部的老叶常受害严重。树冠和枝叶密集,过度荫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普遍。土壤瘠薄、缺肥、干旱或水涝和管理差等原因造成树势衰弱,常易受害。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注意排水。适度疏剪和短截,避免果园过度荫蔽,以增强果树的生长势,提高抗病力。

2、清除病枝落叶及时清除病枝落叶,并集中烧毁,以消灭侵染源,减少本病的发生。

3、喷药保护于4月下旬或5月发病期,在发病严重的果园喷布0.5%波尔多液1—2次。不仅当年减轻其为害,同时可减轻下一年的为害和损失。

相似内容
更多>